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六
【答章】
。如何是真供。答。契如理之心。佛之想。了自法身。是真供。云。真供者。佛想。能佛。何供。若供佛。供自身。。自身如何供。答。若己徇。是名背。能光返照。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故摩云。前後。一供。此是得之意。起一平等之心。十方供一切如。法界含。一受。如是之供。施莫大焉。所以雨云。如理思惟。即是供一切如。。云何如理思惟。答。但一切不思惟是真思惟。以悟一心法可思量故。是以十方佛。心成道。故如理。若了自心。能佛旨。即是供一切如。若不依此如理悟心。能事施。心外佛。多劫。皆不成真供。背佛指授故。如云。於念念中。供量佛。未知真法。不名供。云何真法。所了心真如生之旨故。是以思益云。能供佛。佛言。能通生者。文殊般若云。佛文殊。汝云何供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我供佛。台教云。供佛者。只是佛。今佛教修三心 (空。假。中) 。即是供佛。破五住得解故 (欲住地。色住地。色住地。一切住地) 。明住地。即供法。三理和 (真。俗。第一) 。即供僧。又行心智心。即供佛。智心境界。即供法。境智心和。即供僧。此是真供。亦名法供。
:,如何是真供。
答,六根所,非自性,行住坐,非自性,二六中,白天晚上,非自性,是名真供。
云 (大意) ,真供者,佛之想 (自他佛之想) ,了自法身,是真供。故,若供佛,供自身 (自性)。
,自身如何供。
答,己徇 (真心,追外) ,是名背。
真如 (真心) ,是真供。
摩云,前後,一供(超越去、在、未之,而供)……是十方(超越一切空),供一切如,法界含,一受,如是之供,施莫大焉(超越空, 一供施莫大焉)。
雨云,如理思,即是供一切如。
,何如理思,即是供一切如。
答,但一切不思,是真思。又,(了)悟ㄧ心,法可思,能佛旨(佛旨是一心,一心法可思,可思非一心),即是供一切如。又,於念念中。供量佛,未知真法(一心之法),不名供。(由此可知,只有形相之供,非是真供)
又,通生者(通一心,本不生)能供佛。
(文殊般若)佛文殊,汝云何供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如幻假人,心,心所作用者),我供佛(不起心念,境智冥合,是真供佛)。
又,佛教修三心(了一心三),是供佛,破五住(破五住地)得解故,是供法,三理和(了一心三),是供僧。
又,真供亦名法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