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六
【答章】
如疏云。一切法有二。一是所迷。起不。故如幻。成。故性。二是能迷。物。故如空。妄。故相。又以不。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承。但起明。空成倒想。如夜不。疑之蛇。室本空。怖之有鬼。故知本迷悟。妄有沉。昔迷悟而似迷。今悟迷而非悟。但以自隔。客所遮。於上分近之情。向性中立凡之量。如思惟梵天所云。梵天文殊利。比丘云何近於佛。答言。梵天。若比丘於法中。不有法。若近若。是名近於佛。大集云。不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出世。出之出。即是佛出。是以若不一法。常佛。千里同。若一法。不佛。面胡越。故知背心合境。起。背境合心。照法界。何者。心是所依。法是能依。能依所依起。如水是所依。波是能依。水波。心法。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如木能生火。木是能生。火是所生。木火。心法。故知不即心道者。如千人排。一得入。若了心入者。一人拔。能通。得宗之要者。其斯乎。
是知有佛性。久翳。以止熏修。乃得明。如女得藏中之。力士之珠。方悟自心。妙。又如何行於止。得契真修。但了能之心。所之境。各各性。即妄心自息。此名止。常作此。不失其照。故名。斯即止即。即即止。能所。是名止。如先德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非能所。有其二事。所以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其意如空。妄想及取。令心所向皆。疏云。一妄取。如彼空翳故。斯即真正。二境。如彼空障故。斯即真。此。不作意以照境。所照涯。此止。性而息妄。故取皆寂。若斯不拂不。而自矣。之。乃冥契法原。不修之修。蹈佛境矣。故知唯一心真智。是我本身。湛然常存。前明。自然以智慧觜。啄破明。出三界。自在。此方得性了然。更有何法而堪比。
:接下,引用疏,明迷的原因有二。
一、所迷。即是迷境(物),境是有,不知境是起不而如幻。
二、能迷。即是迷心,不知妄想分著是空,本所有,中生有。
故,不信真心故,不敢承(成佛菩)。
不(不知心境皆空)故,不知真心本就有。
故,本迷悟,妄有升沉(真心中本迷悟,本升沉)昔迷悟而似迷,今悟迷而非悟(去之迷,本迷而迷,今之悟,本悟而悟)
故,不一法,常佛,若一法,不佛(能所本空,心境本空,法本空,常佛)。
又,不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出世。出之出,即是佛出。
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心法,心生法才生。
最後,永明大介以止之法,修一心(真心)。
故,是知有佛性,久翳(久所覆),以止熏修,以得明。方悟自心,妙。
又,如何行於止,得契真修。
但了能之心,所之境,本所有。心境皆空,能所皆空,此名止。常作此,不失其照,名。又,即止即,即即止,止是一,寂照是一,能所是一,是名止。非能所,有其二事(非是有一止,另有一)。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其意如空,妄想取(能所,心境之想),令心所皆(心如空皆)。
所此,不作意(不起心念)以照境,所照(之境)涯(有涯)。
此止,性而息妄(有妄念而染),故取皆寂(取憎之心)。
故,之,不修之修,不拂不,唯一心真智,是我本身(法界即是我界)湛然常存,出三界,自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