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著作集>益品>阿文
◎11、命
⊕潘文良
人家「夫妻子女,是相欠。」
佛家
「因果各人有各人的行、各人有各人的。
人生世,有五因了『、、恩、仇、乘』而。」
中,除了「乘」而者,能「苦海悠然」之外——
凡夫俗子,夫妻子女,多是在「、、恩、仇」之中打。
有的人,不喜、不苟同的,甚至排斥、否定。
其「」也者,欠是「金」、欠情是「人情」;受恩不,也成「恩情」,而怨恨忿怒,是「仇、血」。
「」就像「」一,有吃、有喝,就有「屎」、有「尿」——
有行,就有果,「果」便是「」。
「」字,令人,就像人,到「」字而已,看到「」「西」,就要鼻叫臭、叫,得心。
但是「」就是「」恩怨情仇,皆「」,是世的「相」——不人喜不喜、苟不苟同、排不排斥、否不否定,任何人,就是法如是。 (阿文把「屎」,取了美名,叫〈五香糕〉,名字美了,味道是一的臭——什叫「五香糕」呢? 把「、、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成「黑色」,所以人吃下「臊、焦、香、腥、腐五香」,混合在一起,成「臭味」,也不。 阿文把「尿」,取名〈人身茶〉,因「尿液」的色,跟「液」的色差不多;又「身」「」之音似,故取名「人身茶」(人身所造的茶);有人提倡「尿法」呢!,「人身茶」,取得真是「名副其」呢——名字是好了,不味道是一臊得。)
阿文道
「其『』不就是『人的任、人要任』——
人自己有任,若有欠於他人,他人有任。
『』是『行』之後的『果』,有此行,便有彼果——果便是。。
自己所做的行、所得的果,承任、付出代,便是『、』。
·人向行款,了房子,就可以享受房子所的好,,
可是每月得支付行利息。
人享受房子的好,就忘了要款的『任』。
所『欠怨主。』
久而久之,把『款』,一重『』,沉重,就要怨天尤人——
不知款(),是自己享受房子的好的『代』呢?
·『』不是人的任,只有承得起任的,才能享受好,
否不支付款,行就使你房子住;
要是子用『分期付款』,想『』,恐怕子,也能享受多久——
是『自作自受』,怨得了、怪得了呢?
即使款清,房子就被人了、拆了了;
分期付款,付完之前,子被人了,也是得『完』呀!
·人在享受夫妻、子情的愉之,不知
些『情』,需要付出多少、心力、精神、金等等『代』呢?
些,不是『』(人的任)呢?
·要是『心甘情』,也就『怨悔』。
可是久而久之,一切付出,成了『』——
沉重,教人心力交瘁、精疲神昏……
不起,便想推卸任、逃避任,始怨天尤人、『心情怨』——
不知『有所付出,才有所得;有所得,才能有所享受』?」
佛家所「因果」,的,就是「行」「果」
「此有故彼有、此故彼;此生故彼生、此故彼。」
·有此行,故有彼果;此行,故彼果;
有此行生,故有彼果生;有此行,故有彼果。。
·有吃、有喝的行,就有放屎、放尿的果;
有不吃、不喝的行,就有肚、口渴的果。
·有婚、生子的行,就有往後家活口、教育子女……的後果。
有向行款的行,就有往後得按月利息的後果。
·人常不肯自己的行,所以逃避行之後的果——
想、想躲、想逃。
·而人呢!不但欠想;受人之恩,不想恩,「恩仇」呢!
阿文有
「人生是一串的承——只有慎重定行~勇敢後果。
·命是『清命』,而不是『任由命』。
常言道『可改,命不可改。』
是因『』是未定之因,而『命』是既定之果。」
「因」即是「行」,行有限的可能,就看人怎去、去定,一旦行已做出(言已出口、行已作),有此行,便有彼「果」相——
「果」已成事,譬如「生米煮成熟」,熟不生米。
有多人,都不知、不、不肯、不能「清命」,果都「任由命——」,不能自律、不能自治、不能控制自己的行,而「身不由己」地,好事做些、事做些,於是就好受些、受些,不能「除向善」,乃至「每愈下」,而在苦之中浮沉,法「苦得」——
活著,年年、日日月月、刻刻、分分秒秒
恨天怨地、怪怪西、怪祖先、怪父母、怪配偶、怪子女……
要不然,就是活在「悲情」之中自自艾、自怨自、自卑自。
(所「身不由己」,其只是「放任自己」的藉口。)
「」者,「因」可以,但是「果」就必「承」——
一切後果,是「自作自受」,所以要能做能、敢做敢;勇於
、。
人不知、不明、不信「三世因果」,是不服地,叫道
「我怎知道我前世,做了些什? 我什要不可知的前世?」
就像是被逮到、被的「嫌犯」一,最初是拚命的「否」,人心力、的查、收集「」,最後,他才肯「伏首罪」——
「自己有有做——自己心知肚明」呀!
佛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不吃不喝」的前因,就有「渴」的後果;有「又吃又喝」的前因,就有「放屎放尿」的後果。
「因知果、果知因前因後果」,明明白白,法如是,容抵?
(只是常人多昏昧,心不清,而有定,是故很容易「健忘」。)
其「世」字,意「」,也就是往古今。「三世」即「三」——
可以是「去、在、未」;
可以是「前一秒、一秒、後一秒」;
也可以是「上星期、星期、下星期」;
也可以是「去年、今年、明年」;
也可以推到「前生、今生、生」。
「因果」是世的「象」,因果不昧
「善因有善果相、因有果相、不善不因有不善不果相
善果受、果苦受、不善不果不不苦受。」
佛家「假使百千劫,所作不亡,因聚,果如是。」
佛有「十二因」之
「明行~行~名色~名色六入~六入~受~
受~取~取有~有生~生老死。」
此「十二因」,行,始;然而不是一串的「因」「果」(行果)了!有此因故,有彼果;而彼果,又成彼果之因,
譬如「子生花~花生子~子又生花~花又生子」,完了!
因不,果就不——
前生到今生、今生到生,不像是在「衣服」一!
件衣服,了、破了,再另一件新衣服穿;新衣服又穿了、破了,再另一件新衣服穿。
,是人「分度」之後的物——
前世、今世、世,不如昨天、今天、明天;
如前一秒、一秒、後一秒——
生→死→生→死→生→死……
不是一串的「行果、刺激反」;
生死→死生之,就像一件衣服似的,一身,
受「果」、造「因」而已!
若「什我忘『前世』的事呢?」
只因人的心念意,是在昏沉、散、掉、睡眠之中,是故今天早餐,吃了些什,都可能想不起;上一星期、上一月、去年的某一些事,都不得,又如何起前世,自己做了些什呢?
若是注,入於定境,一切了然於前。
「入定」是「」,有各「定境」,而非到「忘我」之境界,不是「什都不想」、不是「非想非非想」,而是
要想什,就能想什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了知。
譬如雕刻徒弟,不能善用雕刻刀、槌,常敲到自己的手、刻了作品。
而雕刻父,雕刻刀、槌,如手、的一部分,意而,游刃自在。
世人心思散,法善用心思意念;定之人,能心思意念,悠自在,成就「宿世通」,能知去百千劫以,生於何、何地、姓名何、父母是,做了何事……
科家人在「催眠」之後,可以清楚地,出小候,所做的某些事,乃至於前生的某些情形——
心思散的人,於世欲舒之受享、於世欲逆之挫,昏愚昧,而不得「清」,是以「入定」的。
佛家「菩畏因,生畏果。」
「因果」很,但也很可—&mdsh;菩畏「因、得果」,而「善因、得善果」;而生呢?畏「得果」,不畏自己「因」;想「得善果」,不知、不、不肯「善因」。
不知、不明、不信「因果」,
也就而「好事做些、事做些、不好不事做些」,於是,果就
好受些、受些、不好不受些——
而受、而苦受、而不苦不受。
命如「柁之舟,行止任水漂流」;
若能了知「因果」,能「除向善」,
命也就像「有主之,奔走依人操」了。
佛家所「消,更莫造新殃。」
能知、能明、能信「因果」,才能「畏因、除因」,而「善因、善因」——使自己,除苦就。 是故
「想要有『好的果』,就要『好的行』——
有『好的意念、好的始、好的程』,才能有『好的果』呀!」
於既得之「」,要知是「自作自受」,而「敢做敢」,「心甘情」的去「」;完了,也就事了欠人,人。
譬如清行的款,也就「一」——
若想、想躲、想逃,那一子,乃至生生世世,也不完的。
「」的另一代名,即是「苦」,有就是苦;只有了,才。
然而世人常是「自欺欺人」的「染苦、以苦」,欠一大堆,「自苦吃」。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苦、怨憎苦、求而不得苦、五盛苦、天人苦苦苦、行苦、苦——常即是苦。
「苦不是」,若「苦等於」,那
老不是苦,又何必感、悲呢? 正因「老苦」,故人不喜老至,而欲生不老、青春永。
病不是苦,又何必治、吃呢? 正因「病苦」,故人生病,要看生、要吃,而能使病痊。
死不是苦,又何必、哭泣呢? 正因「死苦」,故人死,心生怖畏;友死,、悲痛,而想用各方法,使人能「生不死」。
而之所以,有「老苦、病苦、死苦」,一切苦,皆是因「有生」故——
有此生故,有彼老、病、死。
世人以「生」,拚命求「生、永生」;
死了想求「重生、再生、活」。
是故生生世世,不了,人生世的苦厄、患。
(患失、患。)
阿文道
「苦才能得,是故
佛教人求『了生』之道,而不教人求『生、永生、重生』之道——
唯有『了生』,才能『老、病、死』。」
既已有生,就有苦「吃苦了苦,苦甘」,只有「心甘情」的吃苦,才能了苦。
然而吃苦,是在吃「既得之苦、既受之苦」,而不是「自苦吃」——
以,俗道「吃得苦中苦,方人上人。」
了成「人上人」,而拚命的「苦因、得苦果自苦吃」——
果一子,都在「吃苦」,果是「苦不而甘不」。
於面前的「果」,是「」也好、是「」也好、是「苦」也好,是自己,先前所做「行」的果,自己就必要「」;是「、」也好、是「吃苦」也好,是「心甘情」的,去「」——
任一了,也就「一身」了。
若是「不知、不、不想、不肯」,而「排斥任、推卸任、敷衍任、逃避任」,怨天尤人,都不是「做人事」,有的「度」啊!
* * * *
阿文兵,摺了一大象,(摺法繁,成品很漂亮,)送了附近的一小朋友〈采宜〉。
她的弟弟看到了,便吵著要。
她怎也不肯。
弟弟就手……果被弟弟了去——
采宜只好叫道「好嘛!好嘛!你就你!」
果她弟弟,竟然,就把那大象,「分」了。
采宜看了,得打了弟弟下,叫道「你真是可耶!那很摺的耶!人家不你,你著要……你,你把它撕掉……」
阿文看在眼,心想〔那可是花了我一番心力、好些,才摺成的呀……你竟然……易地,就把它了……〕不,念一,也就笑著跟采宜
「算了啦!我又不是了『人生』,才摺那大象的呀!」
的父母大人!
「要不要婚、要不要生小孩」,全在您於自己的「」「定」,
人拿著,指著您的;人拿著刀,架著您的脖子,
「逼迫」您一定要婚、一定要生小孩——
既然您婚、生小孩,就必自己的行、果,起任。
「道您是了打、虐待配偶,而婚的?
道您是了打、虐待子女,而生育的?」
阿文相信不是的!不是的!
您是了「」,了配偶、子女,分享您的、分享您的快,才婚、才生小孩的呀!(才婚、才生小孩的呀!)
阿文有
「——是一任,如果承,我!
『承』,得『承、意承』。
·如果『承』至少,也要『意承、承』,
然後再如何承——
人多是『了父母,才始做父母』的嘛!
而很少是『父母,才父母』呀!」
「」是什? 不是只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不是送玩具、送花、送、送衣服、送包……送物;不是巴、不是……
「」是什? 是需要「了解」、需要「」、需要「包容」、需要「承」(接受、)的呀! 些,都是需要「」、需要「心力」去做的呀!不是「金、物」,所能取代的。
阿文道
「世人太容易『我你』了!
殊不知『』,需要付出多少心力、多少精神、多少代,承多少任?
世人往往有承(承受、)、承,
就迫不及待的想『』、就迫不及待的要『』
要婚、要生小孩,果往往『以承任』,
而『不想承任、不承任、逃避承任』。
於是承得恨天怨地、怪怪西、怪祖先、怪父母、怪配偶、怪子女……
要不然,就是自自艾、自怨自、自卑自。
於是就彼此影,性循;互相折磨,俱。」
===========================================================
※文整修首「新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06.12.日 00:01:19
◎潘文良《阿文。11、命》。
avun01/post/1381157665
FB: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4875209349257282
■:#夫妻 #子女 #欠 # # #恩 #仇 #乘 #相 #行 #相 #定境 #忘我 # #包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