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推--《子》生哲探析@老不休|PChome Online 人新台
2010-02-15 14:53:16| 人230| 回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推--《子》生哲探析

0 收藏 0 0 站台

系:096SCU05259001
出版年:
研究生:
研究生(英文姓名):Jen-yu Chiu
文名: 《子》哲探析
英文文名:Analyze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指教授:郭梨
指教授(英文姓名): Li-hwa Guo
位:
校院名:  
系所名: 哲系
: 92313011
年度: 96
文: 中文
文: 127
: ; ; ; ; ;
英文: Chuang tzu ; Regimen ; Qi ; Xin ; Sheng ; Spiritual Freedom.
被引用次: 0
[ 摘要 ]
《子》是中哲史上一部重要的典著作,所代表的是子以及其後於道家思的承接展,而本文旨在探其思想。
《子》思想重在心的提升保全自然之天性,渴望人能生活中的限制束,而得精神上的逍自,到「道」同「」的境界。《子》藉由「」的概念明物生化,「」物在的共同原,此《子》「物」、「生死」概念展的基,目的就在於消解吾人於形以及生死大限的著。此外,「心」因做人在的知主而易外於物,生欲念是非端,於是《子》提出「忘」、「明」等方法屏除外在境於其人精神心的侵束,心必保持空才能悟大道,且著代演提出「鞭後」概念加於形的重。整言之,《子》思想即是由「外形神」作展之基,重「神」於「形」之,去除一切有精神自由的因素,到「逍」的境界。
本文共五章,依序明各章要旨:
第一章 :
描述研究以及定研究,且《子》中有思想的寓言故事、言做一整理分析。

第二章 思想中概念解析:
挑九《子》思想相的概念,分形、、心、神、性、德、命、情、知,分清各概念《子》思想之的,以及其所代表的意。

第三章 《子》的思想:
分析《子》由「形」、「神」作基所展出的「重神形」「形神兼」之,且一步探《子》思想中最重的「心」,以及描述《子》中所提出具的方法「忘」、「明」、「鞭後」。

第四章 美的心境:
主旨在於以一美的野《子》之涵。首先描述《子》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其次以生死呈心超之美,最後是描述《子》最追求的「逍」境界。

第五章 :
前段述,且一步探《子》思想在代社所示出的意,予《子》思想於代生命新的反省用。
[ 英文摘要 ]
Chuang tzu is an important classic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 represents the Tao spirit for the descendants who study Tao. The main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theory of regimen.

The main point in Chuang tzu is to raise your own spirit, maintain the natural instincts, and to abandon restricts in reality in order to reach spiritual freedom. Chuang tzu used the idea of “Qi”() to explain the life circle for all creatures that live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used as a foundation to develop the idea of all creatures die so as to eliminate the stubborn thoughts about life and death for all human beings. Moreover, the reason for arguments and desire that exist among human beings is because our cognitive center is too easily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materials. Therefore “Discard”(忘) and “Clear”(明) was mentioned by Chuang tzu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roubles and bindings which came from outside materials. Further more, Chuang tzu mentioned that only by using “Discard” and “Clear” can clear our soul,and than we can understand the truth.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the idea of “Bian Hou”(鞭後) was mentioned by Chuang tzu and reinforc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human body. In conclusi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was to preserve your spirit in mind and to maintain the body outside. Besides, the theory also reinforced the idea of “Sheng”(神), which was treated as an important guidance for “Shin”(形), to eliminate all the barriers in our spirit in order to reach spiritual freedom.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followings are the main idea of each chapter.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main point in this chapter is to describe the reason for the author to do this research and to confirm the research areas for this thesis. Also,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theory of regimen by using a lot of fables in Chuang tzu

Chapter 2.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terms in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chooses nine important term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including “Shin”(形); “Qi”();” Xin”(心); “Sheng”(神);” Instinct”(性); “Virtue”(德);” Destiny”(命); “Emotions”(情) and” Knowledge”(知). Besides,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each ter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rms and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Chapter 3.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To explain the notion that comes from the concept of “Shin” and “Sheng” in the regimen theory that spir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ody and the idea of human beings should train their spirit and body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ea of spirit training,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regimen theory, and provide some concrete ways including “Discard”,” Clear”, and “Bian Hou” to keep human beings in good health.


Chapter 4.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The main point in this chapter is to try to creat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for the reader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First, described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huang tzu. Second, the author presented the beauty which beyond the ken of man by using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death. Finally, the author explained the main goal in the regimen theory “ Spiritual Freedom”.

Chapter 5. Conclusion.

First, make a summery to this thesi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that come from the theory of regimen to the modern world. Second, offers a concrete concept for the moderns about how to apply and get self-reflection from the theory of regimen in Chuang tzu.
[ 文目次 ]

第一章
第一 研究研究目的……………………………………………………1
第二 研究…………………………………………………………………3
第三 《子》中有的寓言和言 ……………………………………6
第二章 思想中概念解析
第一 形、、心、神…………………………………………………………17
第二 性、德……………………………………………………………………32
第三 命、情、知………………………………………………………………41
第三章 《子》的思想
第一 形神………………………………………………………………… 49
第二 心神…………………………………………………………… 61
第三 方法……………………………………………………………… 65
第四章 美的心境
第一 《子》的人格境界………………………………………………… 83
第二 死生如一 ——安的生命………………………………… 95
第三 心之境………………………………………………………………105
第五章
第一 述………………………………………………………………111
第二 《子》思想的代意………………………………………113

考文……………………………………………………………………………………117
[ 考文]
考文
原典注及相古典文部分:
明 王夫之,《子通子解》,台北里仁局,1995年。
清 王先,《子集解》,台北三民局,1985年。
王弼注,昀校,《老子道德》,文史哲出版社,民68年。
王叔岷,《子校》,中央研究院史言研究所,1994年。
司,《史老子非列》,中局,1959年。
余培林,《老子本》,台北三民局,民76年。
李勉,《子及分篇注》,台商局,1990年。
李勉,《老子》,局,民76年。
林,《增子因》(上)(下),台北文局,1962年。
宣著,王吉校,《子南解》,台北宏局,1969 年。
怡,《新子篇解》,台北三民局,1990。
胡撰,光校,《子》,安徽山社,1996年。
段玉裁,《文解字注》,洪文化事,1999年。
清 郭藩,《子集》,中局,1961年。
慎,《文解字》,台北出版社,1994年。
鼓,《子今今》修本,台商局,2005年。
,《新子本》,台北三民局,1999年。
默生,《子新》,山社,1993年。
明 德清,《子篇憨山》,台北新文出版,民63年。
相研究著部分:
小野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涌著,李,《的思想中自然和人的念的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方美,《中哲之精神及其展》,台北成出版社,民73年。
方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台北黎明文化,民82年。
方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1987年。
方美著,祥,《中人的人生》,台北幼,1980年。
王煜,《老思想集》,出版社,1979年。
王博,《子哲》,北京大出版社,2004年。
王,《逍----子美的代》,武大出版社,2003年。
王邦雄,《21世的儒道:儒道家思想的代出路》,立文化,1999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台北大局,1993年。
王波,《哲思想》,台北大局,1988年。
王叔岷,《管》,台北文印,1978年。
牟宗三,《生命的》,台北三民局,1984年。
牟宗三,《名理》,台北文,1987年。
牟宗三,《才性玄理》,台生局,1997年。
牟宗三,《心性》第一,台北正中局,1999年。
牟宗三,《中哲十九》,台生局,2002年。
宇野哲人、唐玉,《中哲史》,中文化出版事委,1955年。
任愈,《中哲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智,《子的美文》,台北明文局,1998年。
李厚,《中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厚、,《中美史》,台北谷出版社,1986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存山,《中探源微》,北京中社科出版社,1990年。
汝,《老哲的代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康,《老哲》,台商局,1992年。
怡,《逍的子》,台北大,1984年。
怡,《新子篇解》,台北三民局,2000年。
林尹,《中思想大》,台生局,1978年。
林毓生,《中的造性化》,北京三局,1996年。
林少雄,《身的守---------於中生的文化思考》,出版社,1997年。
金白,《子哲中天人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胡,《中哲史大》,台商局,1935年。
胡哲敷,《老哲》,台中局,民76年。
胡楚生,《老研究》,台生局,1992年。
姜柱,《中代思想史》(一、先秦篇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政通,《中思想史》,水牛出版社,民83年。
政通,《先秦七大哲家》,水牛出版社,民80年。
侯外,《中思想史》,台北五南,1993年。
段建海,《美和自由的人生---子寓言新解》,北京社科文出版社,2005年。
朗擎霄,《子案》,台商局,1934年。
高柏,《子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徐,《中人性史先秦篇》,台商局,1999年。
徐,《中精神》,台生局,1992年。
徐,《中思想史集》,台生局,1983年。
涂光社,《子心解》,社科出版社,2003年。
,《子》,弘道文化事有限公司,1996年。
唐君毅,《中哲原原道篇》,台生局,1974年。
唐君毅,《中哲原原性篇》,台生局,1989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心境界》,台生局,1993年。
袁保新,《老子哲之重建》,台北文津,1997年。
鼓,《老新》,五南出版公司,1993年。
鼓,《老新》修版 ,五南出版公司,2006年。
鼓,《子哲》,台商局,1997年。
桂,《期的老思想》,台北,1991年。
坤,《中哲史通》,吉林出版社,1999年。
品卿,《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捷,《中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文史哲研究所,1994年。
蒲清,《中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海,《老哲新》,文津出版社,1997年。
海,《子的生命哲》,台北大,1993年。
崔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崔宜明,《生存智慧子哲的代中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中局,1971年。
岱年主,《中的智慧》,台北雅文化事公司,1990年。
岱年,《中哲大》,中社科出版社,1997年。
立文主,《心》,台北七略,1996年。
立文主,《》,台北局,1994年。
末,《宗美》,台北世界教育博物基金,2003年。
涅,《子解----流放的思想形式》,出版社,2003年。
松如,鼓,明,主《老集》,出版社,1987年
康梅,《中古代死亡之研究》,台大出版委,民83年。
曹希亮著,《中生》,西科技出版社 ,1996年。
思光,《新中哲史三上》,台北三民局,1997年。
葛,《中哲》,台北卷公司,民82年。
友,《中哲史》,上增本,台商局,1999年。
友,《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傅佩,《儒道天微》,台生局,民77年。
傅,《死亡的尊生命的尊》,台北正中局,民87年。
,《子及其文》,台北大,民66年。
曾昭旭,《在不之中理之思唯》,台北光文化,1992年。
[英] 葛瑞著,海晏,《道者:中古代哲》,北京中社科出版社,2003年。
儒,《周貌》,黎明文化,1991年。
儒,《儒家身》,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文史哲研究所,1996年。
儒主,《中古代思想中的及身》,台北巨流,1993年。
儒、俊,《中古代思唯方式探索》,台北正中局,1996年。
邦,《中哲通史》,中人民大,1988年。
蒙培元,《中心性》,台生局,1990年。
笑敢,《子哲及其演》,北京中社科出版社,1993年。
文英,《中哲史史料》,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古史考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林,《中智慧系思唯》,台商局,1995年。
述先,《新代哲的信念方法》,台商局,1991年。
,《子外篇研究》,台北,2004 年。
福永光司,冠,《子》,台北三民局,1988年。
中立、良英,《念因斯坦文集》,上海科技出版,1979年。
世根,《子化》,台生局,1993年。
穆 ,《老通辨》,台北大,1991年。
,《子精神析》,台北正局,1985年。
光,《中哲思想史》,台北先知出版社,1975年。
光,《儒家哲的系》,台生局,1989年。
峰,《老子子》,台北正中局,1987年。
期刊文:
丁孝明,〈《子》以「」核心的美思想〉,《正》第18期,民94年。
王邦雄,〈子哲的生命精神〉,《湖》,7卷7期1982年。
王邦雄,〈老哲的生死智慧 〉,《宗教哲》,4卷3期1998年。
王妙,〈子的死亡〉,《中文》,民94年4月。
尤煌,〈中哲思想的生死的美向度以老思想例〉,《哲年刊》,第10期,民83年。
朱敬武,〈子心〉,《大》,民89年5月。
朱,〈老、「用之用」思想析〉,《中文化月刊》,第207期1997年。
李存山,〈子的薪火之喻『解』〉,《道家文化研究》,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存山,〈中古代天人主客〉,《哲研究》第四期,1998年。
李明,〈子的生死〉,《中易》,第9卷第3期,民77年。
李相,〈於子心性〉,《湖》,第31卷第3期。
李美燕,〈由老的生死其生哲〉,《屏院》,第11期1998年。
李美燕,〈由子的形神其生哲 〉,《屏院》第12期1999年。
李美燕,〈老生哲的流影---以嵇康葛洪的「生」主 〉《屏院》,第13期 2000年。
李治,〈子之---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次新 〉,《人文集社科教通》,第7卷第5期。
李俐,〈子「庖丁解牛」之生意涵〉,《重中集》,民92年8月。
李若,〈子世哲的本〉,《高雄大》,第14期2003年。
李若,〈子世哲的基本功--「忘」〉,《高雄大》,第15期2003年。
沈清松,〈子的人 〉,《哲文化》,第14卷6期1987年。
何仁,〈「子逍」的逍哲〉,《合》,民92年5月。
林,〈「子生主」的若干 〉,《文理通》,第3期 2000年。
周成,〈子派天人辨析〉,《哲文化》,第27卷第2期。
周策,〈「子生主」篇本原 〉,《中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
建明,〈子「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湖》,第26卷第11期。
高柏,〈子嵇康的生〉,《湖》,第15卷第4期。
高柏,〈《子人世》的世度〉,《湖》,第200期。
袁保新,〈再老子之道的理定位兼答笑敢教授〈於老子之道的新解新〉〉,《中文哲研究通》第7卷2期,1997年。
鼓,〈「管子」四篇的心和〉,《立台大哲》,民88年1月。
文章,〈子生主理程之探 〉,《湖》,第3卷7期1978年。
文章,〈大小之生命的境界次--子逍探〉,《湖》,民67年8月。
朝,〈儒道家的生死〉,《中文化月刊》,第172期,民83年。
政,〈子的概念〉,《哲》,第12期,2005年。
海,〈子的〉,《哲年刊》,第10期,民83年。
海,〈子哲的「」概念〉,《文史哲》,1994年12月。
海,〈子痛苦〉,《湖》,第24卷第9期。
岱年,〈「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1985年。
才,〈先秦子的〉,《中文化》,民85年3月。
炳〈《子生主》之「善近名,近刑」〉,《台北院文集刊》,第2期,民86年。
金川,〈「庖丁解牛」所示之生〉,《湖》第一卷第五期,1975年。
曾坤,〈化:子的心身 〉,《立刊》,第29卷第2期。
曾坤,〈子的生思想〉,《中年刊》,第24期。
曾昭旭,〈剖析子生主首段的〉,《湖》,第3卷第7期。
莉,〈子「」思想析〉,《海大文院》,第46卷2005年。
昆如,〈子的生死 〉,《哲文化》,第21卷7期1994年。
傅武光,〈《子》「」的哲〉,《中年刊》,民85年3月。
儒 ,〈「生通天」到「天地同流」--晚周秦化身的思想〉,《中文史哲研究集刊》,民83年3月。
儒,〈「管子白心、心上下、」四篇的精全心兼其身形上的〉,《研究》,民80年6月。
蒙培元,〈自由自然---子的心境界〉,《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詹皓宇,〈《子》安之生命的自由 〉,《古今文》第31卷2期。
笑敢,〈子之苦及其示〉,《研究》第23卷第1期,民94年。
,〈《子外篇》中的生思想 〉,《海大文院》,第41卷 2000年。
,〈《子外篇》中由「心」向「物」的思展〉,《海大文院》,第42卷 2001年。
,〈子外篇之形成及其先後〉,《中山人文》,第6期。
,〈《子外篇》中「」「」念之展〉,《暨大》,第4卷第1期民89年。
笑敢,〈子之苦及其示〉,《研究》,第23卷第1期 。
成,〈形神及其主要〉,《嘉南》,第25期。
光,〈申子「才全德不形」之意〉,《中》,民71年。
蔡振,〈「形」「去知」--「之以耳,之以心,之以」的〉,《台大文》,1996年4月。
明媛,〈《子德充符》析〉,《勤益》,第13期。
峰明,〈子性命〉,《台中院》,第6期,1992年。
三,〈《子》精、、神的功夫和境界身的精神化形上化之 〉,《研究》,第22卷2期2004年。
明,〈子的思想系〉,《湖》,第24卷第3期。
,〈子心性〉,《中文化月刊》,第264期 2002年。
、博士文:
毛忠民,〈子思想研究〉,仁大哲研究所,博士文,1996年。
金明,〈先秦生死研究〉,仁大中文研究所,士文,民83年。
林育,〈《子生主》研究〉,中正大中研所,士文,民89年。
倪淑娟,〈子新探〉,梵大,士文,民95年。
妙,〈子的逍界〉,海大哲研所,士文,民91年。
董燕,〈子七篇的的思想研究〉,立彰化大文研究所,士文,1998年。
,〈《子》生死研究〉,立台大,士文,民 94年。

台: 老不休
人(230) | 回(0)| 推 (0)| 收藏 (0)|
全站分: 不分

是 (若未登入"人新台"看不到回覆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