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精
原名汪兆,字季新,精,1883年5月4日出生於三水(佛山市),祖籍浙江山(今)。
青年代中山得力肋手。辛亥革命前一年,因刺大清帝政王失而下死,後在王善耆斡旋下改判身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任民政府常委主席、事委主席、行政院、防最高副主席、中民副裁等,直到中日初期仍是中正最主要的政之一。
日本侵期,汪精主「和平救」路,日本合作,出任日本在南京建的「中民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中央政治委最高防主席。1943年年底,汪精健康化,1944年3月赴日治,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帝大(院)。
容介:
汪精造出拔萃,在近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名家之一。多年,因「奸」罪名,《照藁》一直未能在海外中人社得到泛重。天地有及此,多年,邀得著名史家余英教授作序,著名古典研究名家嘉教授及作序,另由汪精研究者、嘉教授高足汪川博士全注,可以,是有史以最威、最有可性的一《照藁》版本。
余英教授本了一篇一多字的序,希望汪精在日本侵略者羽翼下建立政一作一合情合理的史解,此外,他也汪精的成就作出高度。
余教授:「汪的古典在他那一代人中疑已到了第一流的水平。近人公度的能『我手我口』,我以汪的是『我手我心』,其委婉曲折能引起者的共。」他寅恪和二人的佐。
至於汪「投」的心路程,余教授也列大量最新史料,剖析汪的曲折心,汪判中力落後,全面只致亡的局,因此汪力主早媾和,汪的心史家寅恪年的主也不而合。
重版汪精《照藁》序:
多年以先生都抱着一望,想推出一部本的汪精集,一般者也能充份欣他的古典作。在我信札往中,先生曾一再表示,政治和必分看待,我不因不成汪精的政治,便他的也一抹了。一我是完全同意的。
在先生的夙即,但他雅意拳拳我本《照?》序,他的。感於他的忱,我一,然而也不免有分躇,不知道何落。
我既不懂中的文批,也有系地研究流的史,因此於汪精本身的分析和,我只能敬而之。一再考之後,我得也可以互相的角度篇序文:第一、我是一的好者,且很早便已汪的作品所吸引;第二、我又是一史工作者,於汪精在日本侵略者的羽翼之下建立政一一向有大的探索趣,希望找到一合情合理的史解。因此十年,凡是有汪晚年活的述,特是新出的史料,我大致都曾目。下面便我索一我於汪精其人及其的。
如果不,我想我最早接到汪精的是在抗期的。大在我十二、三的候,有人把他早年〈被逮口占〉四首五我。像多者一,我下便住了其中第三首:「慷慨歌燕市,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少年。」我很崇拜「革命烈士」,因此作者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今天回想起,有一件事不可理解,即汪我的人(已不得是),似乎有告我,汪已投靠了日本。如何,在僻壤的安徽山,汪政的存在根本人注意。我是在一九四六年重回大城市以後才弄清楚所「奸」的。
第二次汪精的作品是在一九五○年的香港。我偶然在刊上到汪的〈.落〉和稚反唇相的和什。汪如下:
林心事,付流。一往清,限留意。奈不管,催化青萍,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有出水根寒.空枝老,同零。 天心正落,算菊芳秀,不是春。,要桑了,秋始。伴得落去,流水有馨。只目,寒夜月愁秣陵。(按:末句收入《集》改作「暮天寒,冰霜追逐千程。」本)
林心事,付流。一往清,限留意。奈不管,催化青萍,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有出水根寒.空枝老,同零。 天心正落,算菊芳秀,不是春。,要桑了,秋始。伴得落去,流水有馨。只目,寒夜月愁秣陵。(按:末句收入《集》改作「暮天寒,冰霜追逐千程。」本)
首是「」表以後汪在河的,中的境和他和的心境十分委婉地表了出,而造了一其「清」而又奈的氛。我後不但立即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感,而且作者的同情心也油然而生。我然得元好《句》中的:「心心失真,文章人。」但是汪精早年〈被逮口占〉和首〈落〉本身所出的感人力量使我不能相信是「巨奸,中人作冰雪文」。(,《》本,中局,一九八六年,一六三)
汪相照,稚「步」之什大昭然,政治上正,但完全不能激我。(按:也引在本中,者可以比。)姑且「言心」的撇不,就造境而言,汪高於,到眼即辨。我曾本此了一篇文章,表在新院同的壁上。但是六十二年以前的事,我的原稿早已不知去向了。
後到了汪氏晚年的其他,我更相信我最初〈落〉的理解不中亦不甚。〈舟夜.二十八年六月〉七律:
夜深,海天渺。柁欹仄仍,塔微茫月半。
良友千劫,神州重百年沉。然不作零丁,平生未心。(〈集〉)
是他在一九三九年六月日本回天津的船上的。他次偕周佛海等人去日本,已取得日方支持,回後推行所「和平」,其即是建立政。但首看,他不但有半的情,而且「神州重百年沉」之句明明透露出亡之音。和周佛海及其他同路人的反完全不同。(後)
之,以我人的眼光看,汪的古典在他那一代人中疑已到了第一流的水平。近人公度的能「我手我口」,我以汪的是「我手我心」,其委婉曲折能引起者的共。於汪的,我寅恪和人,以一斑。氏〈阜昌.甲申冬作卧病成都存仁院〉七律起句:
阜昌天子能,集中州未肯。
是以豫比汪精,但重放在上,汪氏可於一代人之林。元好《中州集》收了豫的七七首(卷九),都楚楚有致。一九四二年有〈某氏集〉七律一首,汪而作,值得全引於下:
吞花足情,公得此才清。微嫌野殊寒相,似南有死。孟德月明不,元衡日出事生。莫愁苦求好,高位易成。
一九四三年春季正值汪氏六十,()他刊印了《照 藁》,校的是榆生(沐),世「存」本(沐一九四七年跋璧君手抄本《照》,收在本「附」三),相(氏一九四二年〈得忍寒金陵〉),所汪集必氏本疑。於全的旨趣已有人了,限於篇幅,不能及。(看衍文〈《石》外絮.照主〉,《象》第六卷第一期,二○○四年一月,十─十五)下面我只想提出看法:第一、「公得此才清」其和上引寅恪句所表的是同的意思,即高度汪的才;不因是在陷的上海,只能用中立性的「公」而已。第二、特出汪的特色,如「寒相」、「死」、「不」云云,而於「莫愁苦求好」。「愁苦」自是汪晚年的一著特色,但是地把「愁苦」看作是了「求好」而特造出的,汪精有欠公允。我所接到的一切、外、旁等看,我始汪的「愁苦」主要是他心「愁苦」的折射。了成一,我必向心活,他甚不惜自生平日本和,求得一比合乎情理的解。
首先必指出,汪之一意求和是建立在一性之上,即中科技落在日本之後,全面一定致亡的局。因此他越早得和平越好,若到完全的境地,那便只有征服者的宰割了。但一非汪精一人所有,而代表了相普遍的。我撇的政治界,界中一位比客而冷的史家──寅恪──作代表,以明。宓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四日的日中:
晚後,七─八寅恪散步。寅恪中之人,下愚而上。此次事,果必屈服。北中央皆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屈服乃上策。保全南,悉心;或可逐恢,至少中尚可偏安苟存。一全局覆,而中永亡矣云云。(《宓日》北京:三,一九九八年,第六,一六八)
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又:
惟寅恪仍持前,一力主和。亡,和可偏安,徐恢。(同上,一七四)
是、人在「七七」事生後的私下,氏次都持同一,可他此深信不疑。他之所以定「亡」然是因中有足以抵抗日本的武力。正如一九四四年年底胡在美一次演中所的:
中在次中的很:一在科和技上都有好的家必和一第一流事和工行一代式的。( The problem of China in the War is simply the problem of a scientif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unprepared country having to fight a modern war against a first class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power.《胡日全集》第八,台北:,二○○四年,二○三)
也是甚胡在很一段期力主日本正式行和,直到一九三七年上海「八.一三」事爆之後才始修改他的。(《日》第七,四七三,一九三七年九月八日)
事上,和或不是一民族在危如何救亡存的不同手段,都可以出於「」的。寅恪後在陷的香港所表的民族充份明了他主和正是了使中免於「全局覆」,然後再「徐恢」。同的,汪精在抗初期的主和也作如是。
於汪精因求和而引的心痛苦,最近《克文日》刊,是前所未的第一手史料,下面引,以一斑。克文(一八九八──一九八六)曾所「改派」,於汪系,至一九三八年底「」表後始汪氏正式分手。「七七」事他在行政院事任上,汪氏甚密,且得其信任。《日》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七日:
九往汪先生。……先生甚,知局吃所。(方正校《克文日》(六),刊於《象》第十二卷第八期,二○一○年八月,四七)
所「局吃」指「八.一三」上海之已,南京也守而言。汪此通周佛海、高宗武等日本有所接,已露出一以求和的意向。《日》同月十八日云:
上午八,到陵汪先生,先生及夫人女公子等均在坐。大家面上,都罩上一重之色。面後,先生指示地,明政府往重,及事往沙、衡之意。以外交形,先生息,友邦有好意,但我方大得的,起。又,只望大家一心一意,支持久,些且勿向外宣露。停一又,前城池失守,以身殉,始合道德的最高念;今道德念不同,故仍留此有用之身,力,言下度至沉着。面一小,先生少,俯踱步,往不已,先生精神之痛苦大矣。(《日》(七)《象》第十二卷第十期,二○一○年十月,四七)
1931年版《汪精存》,被《照稿》前身,者雪澄是其妻璧君。
是政府撤南京前三天的情,汪的「」更深,心「痛苦」也更大了。日所「友邦好意」指德大使陶德曼居斡旋和平事,汪即直接者之一。(《象》第十二卷第八期,四五─四六,十月三十一日)但由於介石不肯口,所以他抱怨「我方大得的」。最後他以「沉着」的度「力」,其即是心求和的一暗示。因此一月後在口(十二月十九日)《克文日》中有以下一段事:
晚後到商行附近汪先生寓所,以委念中之演大要相告。(按:在演中「抗到底,妥之可能」云云)先生言,此先生鼓群之言也。先生旋以午後委局之要示,云,余非敢先生之心,弟(即「但」)有心而法,徒供牲耳。要若干,最重要者,人事利後控制我之政,以中人之中之兵以中之民。今後的危,可指痛切,惟之法若何,亦尚付之缺如。先生云,余先生所者,慎勿告人,余曰唯。(《日》(八)《象》第十二卷第十一期,二○一○年十一月,八四)
汪氏的「要」主要是他的和平主提供一立的根,其外之音是:中如改「」「和」,受到委屈,可以阻止日本取得全面「事利」;如此之而的一串的可怕後果便可以避免了。很然的,汪是想以的重後果打介石,逼他改政策,然而未奏效。
我要指出一重要事,即汪精的主和最早是以秘密方式向和民提出的,非以他人和主。一九三九年一月四日汪覆孔祥熙(行政院)信中:
弟此行目的,具,及致中常、防同人函中,待。弟此意乃人人意中所有,而人人口中所不敢出者。弟得口不言,,良心上,任上,皆不能安,故然言之。前此秘密提,已不知若干次,今之改公提,欲以公同志及人,而起其注意也。(引自朱子家(即金雄白)《汪政的收》,香港:春秋社,一九五九年,第一,二○)
一段完全是事,而且除之外,其他袖汪立相同者也大有其人。周佛海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日:
(高)宗武,昨晚孔祥熙、岳(),局仍有百分之一;今日上午,再孔及汪一。之稍慰。(《周佛海日全》,北京:中文出版社,二○○三年,上,九四)
可知孔祥熙、等都是向於和的。胡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有一日:
晚上霓(按:翁文)一,有「一部(分)人於力久持,乘此媾和」。(《胡日》第七,六一八)
同月十二日又翁的云:
是答我的佳(按:指十一月八日),汪、孔甚主和,「尚未所」。(同上,六一九)
主和派在忽然抬,是因十月二十二日州陷落,再五、六天武又陷落,事上已呈崩之。但是由於「未所」,主和派最後是沉寂了下去。
在中央政府完全了日本直接和的大以後,汪才定自出面和日本行另一的秘密交涉。《周佛海日》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八起。(梅)思平由港,略,即偕赴汪公,告(高)宗武赴接洽,方字件及近(按:即日本首相近文[!9A4A])宣言草稿,商至十二始散。後午睡。三起。四至汪公,汪忽去定一概推翻,云商量。余等以冷淡出之,其自,不出任何意。(上,二○一)
第二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周又:
五偕思平赴汪宅,汪先生及夫人商。汪先生忽度,提出甚多。余立即提前作,一切判告一束。汪又圜,字部份可以同意,其留待再商,於是定照此覆。次,抑(益)汪先生,果,作事反,且易。惟事大,亦怪其左思右想,前後盼也。(同上,二○一─二○二)
事是於汪氏心理的直接史料,重要。但必先事的背景作一交代。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和十三日,梅思平、高宗武分到上海,和日方人影佐昭今井武夫行秘密判。最後在二十日了《日》及《解事》。方定了,一方面,近文[!9A4A]表於「整中日邦交根本方」的宣言;另一方面,汪精公,然後再直接日方行判。了作到一,汪和他的追者便必重,逃至中境外。(看《周佛海日》上,一九九, 3)上引周的日可知,梅思平上海回到香港後,立即到了重,向汪告日方交涉的具果,商如何境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汪在一天的集中都表出底推翻前的意向。他也判文件──《日》和《解事》──不意,也感到日本不可信。如何,(十一月二十六、七日)他出走河(十二月十九日)只有三星期,而仍豫不如此,心之突痛苦,已可想。
甚至在政即建立之,汪仍然心充着悲苦,而未露出半的情。再例子以明。其一、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在上海拜陶,後者出了下面的故事:
二十九年(一九四○),精至上海,亟欲我。我因就之,精:「是否唱簧?」精即泣下,我又:「此作,有把握否?」精亦不能肯定。(《石屋.汪精江》,引在衍文〈《石》外絮.照主〉一文中,三一)
陶是政治和界的耆宿,又和汪私交很深,所是的事,所以史料大致反映了汪初回上海期的心情。
其二:《周佛海日》一九四○年三月十九日:
七起,陪汪先生(中山)陵,雨苦……汪先生,俱下,余亦泣不成。(上,二六五)
是在所「都」(三月三十日)前十一天的事,汪仍然深陷在悲苦的情之中。
以上我汪精自「八.一三」以力主和一直下溯到一九四○年他在南京建立政的前夕;在一程中,我特注重他的心理,就我所能收集到的可靠作判,我只能得到下面看法:由於相信「必亡」,因此他一意求和,不惜以一定程度的委屈妥代。他在一九四四年十月口授的中:
日交涉,之虎皮,然仍以不能不忍痛交涉……。(〈最後之心情〉,收在朱子家《汪政的收》,香港:春秋社,第五,一九六四年,一五九。按:此文曾有,但我反覆推究,承其真性,至少它十分真地反映了汪的晚年「心情」。)
他明知「虎皮」,都仍持「忍痛」之,正是他晚年心理期陷於愁苦的根源所在。我重引〈舟夜〉七律的後半段:
良友千劫,神州重百年沉。然不作零丁,平生未心。
了上引有汪的心理描述之後,我在不能不承,句把他心最真的感受和托出,而且其委婉方式也到了的高度。我要介他在《三十年以後作》中最後一首──〈朝中措〉──「重九日登北,元山至『故江山如,醉忘亡』,悲不於心,亦作一首」:
城百尺倚空,雁背正低翔。地落,花留住斜。干拍,心磊,眼底光。青山水,能禁度亡?(按汪氏稿原迹影印本收在《汪政的收》第一第二。「眼底光」之「光」字,原作「桑」,但「桑」字尚未,即改成「光」了。其「桑」更,但出自汪的下,未免於堪耳。)
此作於一九四三年重,即公十月七日,再月他刀取出背部子,已患脊骨瘤,次年十一月十日便病死於日本名古屋院。所以首〈朝中措〉很可能是他中。他出任所「民政府主席」已三、四年,而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竟和亡人元山如出一。但是如果他的〈最後之心情〉我便不能不承,首正是他「心情」的忠照。一句到底,汪的基本上可以用「言志」或「言心」加以概括,其中所呈的「愁苦」不可能是了「求好」而或出的。(克文也汪最後年表了精神上的「痛」。《代洪流一生──克文日》附十二〈璧君春圃〉中「行踽踽最堪悲」一。)
以上於汪精心路程的反覆不是他翻案,值判根本不在我的考之。我的唯一目的是通心理事的建立以理解他的。在我要引一二反面的例,汪的心理作照。周佛海主和的正面理由,他的日看,汪精乎完全一致。他在日中又下了民同仁的共:「咸以如此打下去,非中打,俄打;非民打,共打也。」(《周佛海日》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上,七九)也和汪精言「必使中共坐大」,如出一。(此一不能展,但者可看胡文於寅恪〈阜昌〉「一局收枰」句的,《寅恪》州:人民出版社,二○○八年,上,二○二─二○四)所以我大致可以定,在早期避求和的段,周的主要也出於亡的恐,汪氏似大同。然而到了後期在日本羽翼下建立政的段,周的人企心便在不知不中,流露出了。《周佛海日》一九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八半起。(梅)思平商各院部院、部人,因行定,因思平言,中央政府即於十分之在余下生矣。(上,二三七)
是汪精、周佛海等等在青北平、南京商後得到日方可,成立所「中央政府」,由周佛海定人。周的「言」其即是得意忘形的佻表。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即「民政府都典」的第二天,周又道:
四返寓,犬(健)、伊藤(芳男)。一年努力竟目的,彼此甚欣慰,大丈夫最得意者理想之行。民政府都,青天白日地重於石城畔,完全余一人所起,以後亦以余中心,人生有此一段,亦不生一世也!今後困固多,此亦足以自豪。(《日》上,二七三)
一番自言自不但把他得意忘形的狂心理到了致,而且更暴露出他推政的建立主要是了人的力野心。(「以後亦以余中心。」)同年五月三日的日恰好提供了一最生也最有趣的例:
之算命,余於五年握大,四十九以後位,之心冷。迷信不足恃,然於六年前余必政,今果,亦奇矣。如余能五年,何必如此焦心力耶?(《日》上,二八八─九)
算命先生言他能「五年」,他大失所望,心灰意,其力之大,可以想。但是一角度看,位算命先生的也在令人。我猜想之也已算出他四十九以後有牢之,不不便明言,只好以「位」四字搪塞去了。如何,不失一很有趣的插曲。
周佛海「握大」後的高采烈和汪精居「高位」而依然「愁苦」形成了明的比。但若以君和周佛海加以比照,後者又好像高不可攀了。是周一手扶植起的人,後汪政中曾出任司法部、安徽省、上海市秘等要。抗爆他是行政院秘。克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了他在口的一次如下:
委秘秘君亦即行政院秘到四明行。他出如下的 :他「日本人在北平成立新,多般利害,影必定不少。如今我可以意我的去,那一待遇好,我便到那一,都是中人的治,又何必分彼此呢。」……段似乎是笑,又似乎不是笑,介松、了都很生。我最的倒不是君人是否有此思想,所怕的真有多人如此起。(《克文日》八,《象》第十二卷第十一期,八三)
後我然知道,是君的由衷之言,非「笑」。但具有想法的人在汪政者之恐怕相普遍,代表了典型的所「奸」言。我必跳出君以至周佛海的思想次,然後才能始探索汪精的「最後之心情」及其晚年的。是我深信不疑的。
我不是特意抬高汪精,否他的政治取向活後面也有人的。傅斯年在一九四○年二月曾分析汪的「犯罪心理」,由於汪是「庶出」,父兄之教又,以致很早就形成了一要做「人上人」的烈心理。他又特提到,璧君恰好也是一「人上人」望最的人,因此於走上了「奸」、「」的道路。(〈汪倭寇──一心理的分解〉,收在《傅斯年全集》,台北:,一九八○年,第五,二二九─二三六)傅斯年富有民族情,全文下重,仁智,可不深。他於「庶出」的心理分析是否可信,因料太少,也只能而不。但他所指出的「人上人」心理,指示了一正的探求方向。他璧君有下面一句微妙的:
光武的代,彭造反,史家是「其妻戾,不堪其夫之人下」,璧君何其酷似!(同上二三二)
句之所以微妙,是因原文(《後》卷十三〈彭〉)只「而其妻素,不堪抑屈」,「其夫之人下」。我相信傅之增字解是了要出汪不甘被介石成第二人一事。我都知道,在抗前的南京,主、汪主政,大致尚是分庭抗的形。然而抗生以後,不但政,而且更一步正式了的最高地位。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民在武昌召全代表大,建立了裁制,以裁,汪副之。以汪在的史而言,是相使他堪的。所以格地,不是汪氏夫要做「人上人」的,而是汪受不了「人下人」屈辱的。於一,人不然。:
汪、之隙末凶,以致被侵略後,精演江之一幕,世所羞道,受史之。在精能忍而不能忍,而介石不能不分其。介石後之於胡展堂(民)、李任潮(琛)者,皆令人寒心;精之而走,甘心下流,亦自不可非有以之者也。(《石屋》引在衍文前引文,三○─三一)
就是,的唯我尊必汪之出走起很大的任。
另一方面,璧君在汪建立政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比外所大。克文是很感念璧君的人(方正校《代洪流一生──克文日,一九三七──一九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即出版,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九日),也在《日》中一再下了璧君的面行,而且其源都出於汪氏夫深的人。(如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云:「汪精之事死伊按:璧君之最大。」)但最直接可信的是由周佛海提供的。一九四四年八月十日周程到日本名古屋院探望汪氏的病,他璧君的云:
出汪夫人一小。余表示行政院及委,仍以代行宜,不必代理,汪夫人似乎心安。其意,恐余公博盼正式代理,真不知吾人真意,而以利之徒目吾耳。(《周佛海日》下,九○九)
此去汪死三月,璧君仍唯恐大旁落,在交中逼得周佛海明只是「代行」而不是「代理」。一定是璧君自己的主,不代表汪有此,因汪在一九四四年三月三日赴日治登前的手令即明言「交由公博、佛海代理」,他未用「代行」字。(《汪政的收》第二卷首影印本)
汪精也有人的,是不成的。不比地看。他亡的的着主的成份。胡在到汪的死也提出了一心理分析,但傅斯年的有所不同。他:
精一生吃在他以「烈士」出身,故身不免有「烈士」的 complex。他得,「我性命尚不,你不能相信我?」性命不是一件事;所主的是非,是另外一件事。此如酷吏自不要,就不做事,不知不要做事是件不相干的事呵!(《胡日全集》卷八,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二○○)
「烈士」情存在於汪的田之中。不用,一情遇到家危亡口必然首先被激起而成行的原始力量之一,汪的主和出走即由此始;然後配合着其他外因素,於演出一幕史悲。
在我的中,汪精在本上是一位人,不幸位人一始便走上「烈士」的道路,
因而生陷了力的世界。一,他人的悲便注定了。在我定要把他搬回的世界,所以下面引他一九二三年一封的信,以序文的:
之先生:
接到了你的信,和首,了遍,得有趣味。
到底是我有新的呢?是新,另是一好玩的西呢?抑或是都有呢,些疑,是梗在我的心。
只是我有一解,我以花是出不的,新花出,花仍然存在,也替不了,例如曲替不了,替不了,故此我和那主仇新的人,固然不,但是於那些主新抹的人,也得太。
你那首看山,我得妙,我前有相的,便在下面你看看。
槲深,老松奇翠欲空;
朝有空意,都在中。
初如月逗寒,咫尺林原成看;
得江南雨,小姑鬟影落春。
你如果上海,要知我一。
祝你的康健
兆 十月四日
封新的白信收在《胡日》中(第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信中所引〈〉二首收在他的《小休集》卷上,第一首末句第一字「都」在集中改作「只」字,文。封信似乎有受到注意,但它我看到在粹世界中的汪精,是很可珍的。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於普林斯
余英
古典房:留得心魂在,付劫灰
文/薛仁明
人汪精
今年3月中旬,江南料峭春寒;梅花山的萼梅,初初才三分。天,我在南京,偕友人同梅花山;山上有,名曰「梅」。友人云,是汪精初埋骨之。
民35年1月,梅花山的汪被;重的工兵部,用炸爆破了汪,然後棺,即又焚化了。此,汪精成了自己句所的「劫後灰,骨」。但「付劫灰」的汪精,直至今日,其「心魂」始未曾散去。
在、共的正史,汪然是一的「大奸」;唾之、辱之,乃伸的分之事,孰曰不宜?但是,打汪冒天下大不在南京成立政府的那天起,狐疑之、嗟之、惋惜之,如此音,如此心情,也未曾或。尤其汪的一些至交,譬如胡,因明白,因了解,自然不可能汪攻;但若真要他分明,彼彼刻,恐怕,也就付一了!於是,汪病故之後,胡在日中,也只能如此道,「精一生吃在他以『烈士』出身,故身不免有烈士的complex。」
「烈士」汪精,因刺清政王而名震天下。被逮之後,口占五,此,「人」汪精也四方──「慷慨歌燕市,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少年。」汪精的烈士情,源於他的生命,一直有著客般的烈豪情,同,又有著人式的烈愁。於是,早年加同盟,因革命起次失,士低落,他遂定牲一己,藉以重革命情。又因同的烈士情,晚年了不中日致中共坐收利,也了不日掠蹂陷地,於是不惜牲生,不惜名,不惜千古名,他不一切,往火坑跳!
一跳,太人了!休局外人揣想中微曲折,即便是汪自己,一旦真下了心,也仍多有;尤其後的形演,又早先的判大相庭,於是,政府之後,其退谷,其堪屈辱,都浪漫情的「人」汪精,不禁思前想後,流面,後更常是暴怒抑了。
於是,「烈士」汪精,最成了近代史上一的悲人物。然而,是非成空,汪死至今,逾一甲子矣,名依,但他那般「林心事,付流,一往清」的句情意,仍深深打了嘉女士,也余英先生慨然新印的《照藁》撰序。而今,香港天地出版了本明的汪精集,固然我看到了民以第一等的人人的作,更我在史「定」之外,到那葬於梅花山、也有〈梅花句〉()的人汪精曲折而真的心魂深。
●:汪精〈梅花句〉: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照夜中,遂令天下白。
偶:
文宇文正
楚囚,竟概括了汪精人生的命啊……
字,很逗,很耐人味。就像《品》,「才高盛,富」,好富!字,且曾在我心中留下一奇妙的念。
最近事又到我眼前。起因是文友薛仁明我一篇史家余英先生重版汪精《照藁》所的序文,仁明知道我汪精感趣,提醒我篇文章。余是一位好者,入汪的心世界,有著理解同情,他1950年汪在刊上表的〈.落〉,「首是『』表以後汪在河的,中的境和他和的心境十分委婉地表了出,而造了一其『清』而又奈的氛。我後不但立即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感,而且作者的同情心也油然而生。」余先生的感受,在我意料之中,使我中了一,是就中出的「」一。
是在中史本第一次到「」,我大感奇──什叫作「」?1938年12月29日,汪兆表示支持日妥政策,介石,容其忍辱重倭周旋,非欲停止事行,用和平方法云云,何之有?我然知道「」必是代名,但什是「」?抬看老,她已往下中日之事了,完全意解「」是怎一回事,看看同,似乎也有人表出困惑的子,只有我一人不懂?如此,又高中史、大中通史程,我未得到答案,也接不到任何一像我一感到困惑的眼神。
不求甚解,知了又年後我因留心胡成,收集汪精料,「」二字老是跳眼底,非常刺眼,才於到查上一查。在一本介中近代通展的到,在中史上曾有那一年代,使用「目代日」的日法,才解我的迷惑。
清同治13年(1874),台牡丹社事件爆,北京然不知!之後,清廷台南架跨海至,以便台警。能想到,年中的由,竟是因台事件而起!那一字千金,用字,而明用的日方式。用地支代替月分,目代替日期。地支即子丑寅卯共十二字,恰好代表十二月;而目,是中的目表中挑31字代替每月的31天。多不可思/意的年代啊!一、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二九,汪精1938年12月29日的那封,末尾署「汪兆,」,封在29日的成史文,於是「」。套日法使用了七十多年,人皆熟稔,有人日也以目代日。
白文起,人不再填、作了,人熟悉目呢?余英序文,想及年,竟把疑放在心那久!抬望架,我爬上梯椅,架最高取下大的用《互校正宋本》,及旁的一本高本撰《中大》,手翻,泛的乾乾,一行都有!我的大用,如《史》、《昭明文》、仇兆的《杜注》、炳的《中文史》等等,在偶然查,常因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解、眉批而得入神,本宛若翻都未曾翻!也因堂已足付,而《》本就是查的工具,至於本《中大》,我可能真的根本有。我於大三修唯一的,是期末考前一小,位男同拿著一份考古,要我忙解。我不行,我念完啦!「唉,再念,也不是九十分跟九十五分的差,但是我,是五十分跟六十分的生死之耶!」得振振有,我只得接看看……唉,是五十分是九十五分,在都忘得一乾啊!我真的修科目?
打《》,翻至去、第五十五,道:「,美色也,以切九」。我把前後其他目代表字看好才弄懂最後那「九」字,「美色」是的,「以」是音,「九」代表同音字一共有九。
,美色也。美色怎能概括「」字的涵?嘏〈安秋望〉:「……紫半菊,衣落渚愁。正美不去,空戴南冠楚囚。」我得小四年那年,我的,一渡海台的孤老人(也他有那老?是我太小了,可能不五十上的人,便被我定是老人了。),中秋前在黑板上下首,未解完,忽然激得手要我下。紫菊,衣……我把、老的解抄在本,便背下了。上了中,我到汪精的「」而念;上了大,我到他的「慷慨歌燕市,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少年」而,而想起小候背的〈安秋望〉。楚囚,竟概括了汪精人生的命啊!
餐桌上,我起子是否知道「」,想知道他不也有我年的困惑,不料他茫然。他:「你以前的史,中史,台史略,我在相反。」他的本有,但牡丹社事件倒是比我清楚,也知道清廷架的由。我口,不知道中能否找到一更恰的平衡,子突然我:「,字是一文?」
什意思?他:「曹操〈步出夏行〉的第一段什是『』?後面段落:〈海〉、〈冬十月〉、〈土不同〉、〈〉都跟文有,只有『』跟一段文什?」然後他背〈步出夏行〉我。我哇一:「,你真的不考念文?」他然趣。他是因喜三故事,而旁及曹操作品,一副才不要跟我同行的表情!
〈步出夏行〉是魏流行可以「被管弦」加上歌唱、舞蹈的「相和大曲」,曲式一般分成、解、、四部分,「」是序曲,「解」是曲的本,「」是快速、、烈的部分,「」是束的段落。「」可以是唱段,也可以只是器演奏,音婉抒情,舞姿美。
〈步出夏行〉首段〈〉:「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同,心意游豫,不知何?至我碣石,心惆我海。」是建安12年曹操北征桓,消袁力,利班途中登碣石山所作。超越九江之皋而心惆,豪有惘,是曹操最迷人,更甚於他在首末段的名句「老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心不已」;回咀嚼「」,便不只是美而已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