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笔记的 - V2EX
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爱意满满的作品展示区。
djyde
V2EX    分享创造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笔记的

  •  1
     
  •   djyde
    djyde 2023-05-13 10:31:12 +08:00 6656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892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原文: https://lutaonan.com/blog/how-do-i-take-note/

    本文视频版:

    https://youtu.be/kgmdIFNu0Qk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z4y1877J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每天都会消化大量的信息。我以前总是会担心我花了这么多时间读各种各样感兴趣的内容但最后都派不上用场,或者不知道怎么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喜欢学习一些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论,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慢慢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在这个影片我就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浏览信息到记录笔记再到输出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我是怎么在我的笔记工具里整理我的笔记的。

    其实与其说是在「记笔记」,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是我们在构建我们自己的「第二大脑」。我们本身的大脑的长处不是记东西,而是思考和创造。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计算机创造一个我们的「第二大脑」,把我们见过的有价值的东西一直记住,等我们需要的时候再从里面找出来用。

    当新的一天开始,信息就会不断地进入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想把我们接收的信息和知识好好地进行管理,我们必须先想清楚我们的信息来源到底有哪些。

    信息输入

    以我为例,信息来源主要来自:

    • 脑子里突然出现的想法、灵感。
    • 我关注的社交媒体的信息流。
    • 读书、听播客。

    想法、灵感

    对于脑子里突然出现的想法和灵感,如果我在用电脑,我会写在 Logseq 的 Journal 里;如果我在外面,我会立刻用手机写下来。我自己用的是 Drafts 这个 App, 因为我觉得它的 tag 比 Apple Notes 的要好用。但是你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欢的 App, 可以是自带的 Apple Notes, 可以是 flomo 等等。无论是什么 App, 最重要的是找一个你能点开就开始写的 App.

    至于记下来之后要怎么处理它,在后面我会在讲组织笔记的方法时详细说明。现阶段你要知道的就是,你必须找一个点开就能写的工具帮助你抓住那一刹那的灵感。

    关注的信息流

    我每天起床洗漱完开始打开电脑后,都会开始进入我的「快速浏览」模式,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从我固定的一些信息获取渠道快速地了解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

    比如我每天会固定浏览这几个信息来源:

    • Twitter
    • HackerNews
    • YouTube

    我在 Twitter 上主要是关注了很多国内外的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独立开发者,还有像 Paul Graham, Naval 这样的神级人物。我每天可以从里面看到我关注的这些我很欣赏的人他们在关注什么事情,有什么最新的技术,有什么最新的观点,他们在读什么书等等。

    另外一个是 HackerNews, 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程序员社区了,在上面可以让我发现技术圈目前最被关注的事件是什么,当然还会有很多技术之外的好文章。

    还有就是 YouTube, 我在 YouTube 除了关注一些娱乐的内容之外,还会关注一些关于生产效率、技术等等的一些偏严肃的内容。我只会在晚上睡前刷 YouTube, 早上一般来说不会主动打开 YouTube.

    「快速浏览」的关键在于要把重点放在「发现」而不是「吸收」上面。因为前者花的时间很短,而后者会很长,最有效率的做法是,看到你感兴趣的,就把他扔在一个统一的地方,然后忘掉,去看发现下一个。等刷完你的时间线后,再开始「吸收」刚刚扔进来的一堆信息。这有点像你在 shopping, 把你想要的都放在购物车上,然后回家再把这一车的东西吸收整理。

    快速浏览的流程

    应该统一放在什么地方呢?我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用不同的工具。我感兴趣的内容一般会有以下几种:

    • 新的语言、框架、库
    • 我感兴趣的文章、视频
    • 新的产品

    对于我感兴趣的文章和视频,我会首先打开它们快速地略读,如果确定我有兴趣深入地读,我就会把他保存到 Readwise Reader 这个稍后读工具里。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我在浏览器只要点一下就可以收藏。

    这里要注意的是,很多人用稍后读工具,就是点一下保存之后就把页面关掉。而我会做得更多一些,我会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打一些 tag, 这样等到将来我需要写关于某个主题的文章时,可以在 Readwise Reader 里通过标签直接找到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

    我还会在这篇文章加上注释 为什么我想读这篇文章?我想从这篇文章里得到什么?我会强迫自己添加一篇稍后读的文章的时候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用十几个字简单地描述。这样当我在之后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可以带着我的问题去阅读,这样会更有效率。

    如果看到的是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开源库之类的,我会点进去快速地了解一下这个东西,如果我觉得可能在日后我会用到它,我就会把它保存到 Raindrop 这个书签管理服务。首先是给这个东西打上合适的 tag. 然后如果我觉得我需要更深入地学习这个技术,我会把它存到一个叫作 Inbox 的文件夹,我会在「消化」内容的阶段检查我的 Inbox 文件夹。

    总的来说,第一个阶段就是快速地把我感兴趣的内容捕捉下来,根据不同的内容类型分别存到 Readwise Reader 和 Raindrop 里面。

    Raindrop

    读书笔记

    我近一年最主要的读书渠道就是微信读书,我会在书里面直接划线和写想法。可惜微信读书没办法同步到 Readwise, 所以我写了个叫 NotePal 的工具帮我把微信读书的笔记转换到 Readwise 的格式,然后我会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手动地同步到 Readwise.

    NotePal 界面

    内容消化

    我一般会在晚上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开始我的「内容消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把我在「快速浏览」时捕捉到的东西认真地消化。所谓的「消化」,其实指的是我试图从这些内容里面:

    • 学到新的东西
    • 得到新的灵感、想法
    • 得知新的工具,将来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搜到。

    在 Readwise Reader 里,我会在读到让我有所收获的句子下面划线,然后打 tag, 有时候还会写下我的想法。我比较喜欢用 Readwise Reader 是因为他还包含了 RSS 订阅,我可以直接把它当作 RSS 阅读器读到我订阅的博客,然后直接在上面做笔记。而且如果保存了一个 YouTube 视频,它会把字幕显示出来,可以直接在字幕上划线做笔记。这些笔记会自动同步到我的 Logseq 里面。

    Readwise Reader 界面

    Readwise Reader 阅读视频

    Readwise 自动同步到 Logseq

    稍后读的内容过完了之后,我就会检查 Raindrop 的 Inbox, 如果我被某个产品或者技术启发出来了新的想法,我会直接记在 Logseq 里。

    笔记组织

    把东西记在笔记软件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怎么去组织这些笔记。组织笔记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强迫症,而是尽可能地让我记下来的笔记更容易在我需要的时候被我发现。我一般是在把笔记写进 Logseq 的同时做好组织的,因为在 Logseq 组织笔记的形式无非在关键词里加上双向链接,或者打上合适的 tag.

    但我后来发现如何打好 tag 是一个学问。在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这本书里,Tiago Frante 对如何组织笔记提出了一个框架,叫 P.A.R.A. 也就是 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 这个框架主张把笔记分这四种不同的类型存放。

    PARA

    • Projects 指的是正在做的项目,比如正在学习的某一门课,正在开发的某个产品。
    • Areas 指的是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理财、编程、职业规划、商业等等。
    • Resources 指的是在未来可能会有用途的东西,我的理解是那些你可能会用到的,将来可以立刻作为参考的东西。比如最近我会看到很多关于 Prompt Engineering 的东西,虽然这不是我的领域,但我觉得将来会有用,所以我的 Logseq 里会有 Resources/Prompt Engineering 这个页面,跟 prompt 相关的笔记都会带上这个 tag.
    • Archives 指的是你已经完成的项目。

    我觉得 P.A.R.A 这个框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在 Logseq 里实践了这个框架,并且根据我自己的情况,我对这个框架进行了一些适用于我的改造。

    1. 我基本不需要 Projects 这个分类,因为我有用其它任务追踪工具。
    2. 同样地,我不需要 Archives.

    因此我只保留 P.A.R.A 里面的 Areas 和 Resources 两个分类。

    另外,在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这本书里有提到关于物理学家费曼的一个故事。很多人问费曼是如何做到在这么多领域都能获得成就的,费曼分享了他的一个技巧:他说他会在心中记住十几个他很感兴趣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他不会主动拿出来钻研,但当他每次看到一些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的时候,都会把这些研究发现去匹配他心中的那些问题,看这些新的发现能不能解决那些问题。

    You have to keep a dozen of your favorite problems constantly present in your mind, although by and large they will lay in a dormant state. Every time you hear or read a new trick or a new result, test it against each of your twelve problems to see whether it helps.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ere will be a hit, and people will say, “How did he do it? He must be a genius!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受启发,我觉得的确是要把做的笔记也归纳到自己在思考的问题那里。这样日积月累,我的问题下面的笔记就会越来越多,多个笔记串起来会对我的问题更有帮助。

    所以除了 Areas 和 Resources 这两个分类,我还建立了 Questions 这个分类,我把一直在困扰我的一些问题都建起了相应的页面,当我在记笔记时,如果觉得这个笔记和我的某个问题有关,就会链接过去。

    Question, 如何做决策

    Area

    Resources, Prompt Engineering

    无论是哪种组织框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记下的笔记尽量容易被找到。当我对自己关注的 Areas 和 Resources 有一个大概的梳理后,我对之后记的笔记最后应该流向哪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检索输出

    当我开始想要就某主题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会打开 Typora 和 Logseq, 在 Typora 大概列出提纲,然后针对这个主题在 Logseq, Raindrop, Readwise Reader 里面检索相关的资料。

    Typora

    得益于双向链接,我在 Logseq 检索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还算方便,因为只要你的双向链接和 tag 打得够好,在后期检索的时候你能看到很多不同的笔记互相关联。至于怎么在 Logseq 里面灵活地跳转,不属于这次要讲的范围。之后可能会单独做影片再讲讲。

    总结

    这就是我最近自己摸索出来的管理我的笔记的方法。你不一定和我用一样的工具,我觉得我想传达的最核心的观点的:列出你自己每天接收信息的来源。找出一个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把你从这些信息源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保存下来,然后想清楚它最终应该流向什么地方,可能是某个 tag, 可能是 P.A.R.A 里面其中的一个类型,或者是你自己的组织方法。当你有了自己的一套熟悉的方法论,你就会更清楚日后应该怎么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21 条回复    2023-06-03 18:42:30 +08:00
    dithyrambusy
        1
    dithyrambusy  
       2023-05-13 10:58:15 +08:00 via Android
    对博客页面有个小建议:移动端浏览博客正文,两侧的页边距太大了,显得正文过于紧凑,不太美观,而且看着别扭(
    rayluo
        2
    rayluo  
       2023-05-13 11:03:55 +08:00
    @dithyrambusy 个人观感恰恰相反,博客看起来非常舒适(仅代表个人),感谢作者分享。
    pendulum
        3
    pendulum  
       2023-05-13 12:28:32 +08:00
    @dithyrambusy 同感,我觉得 2rem 就差不多了,3rem 有点大
    guisheng
        4
    guisheng  
       2023-05-13 14:17:09 +08:00 via iPhone
    很喜欢这种分享自己的知识管理流程。
    closedevice
        5
    closedevice  
       2023-05-13 15:05:21 +08:00
    readwise 不错,除了订阅有点贵~~~
    yanxinjoe
        6
    yanxinjoe  
       2023-05-13 18:48:41 +08:00 via iPhone
    挺好的
    z1645444
        7
    z1645444  
       2023-05-13 19:36:26 +08:00 via Android
    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没总结出来知识管理的工作流,给楼主赞一个!
    RgPr16Lrb1R2zZdJ
        8
    RgPr16Lrb1R2zZdJ  
       2023-05-14 12:04:27 +08:00
    楼主真的厉害,感觉现在每天都在被各种碎片信息轰炸,有时候都很难完成一个完整的思考
    aixin2019
        9
    aixin2019  
       2023-05-14 15:54:07 +08:00 via iPhone
    Readwise Reader Rss 抓取原文的能力太差,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BearCookie
        10
    BearCookie  
       2023-05-14 16:15:35 +08:00 via Android
    @aixin2019 请问一下这个有平替吗?
    hamsterbase
        11
    hamsterbase  
       2023-05-15 00:45:55 +08:00
    @neochen13 可以看看我发布的产品
    Dragonphy
        12
    Dragonphy  
       2023-05-15 01:56:55 +08:00
    +1 移动端边距太宽了
    ltltfuture
        13
    ltltfuture  
       2023-05-15 02:12:45 +08:00 via Android
    问下 logseq 双向链接和 obsidian 的有哪些区别呢?
    emberzhang
        14
    emberzhang  
       2023-05-15 08:51:11 +08:00   2
    已经放弃 PARA 了,就像你说的 Project 在 PKM 软件里基本毫无意义,Archive 也是。
    原作者说 PARA 是思维方式,跟 app 没有关联,所以 4 个目录在每个工具里都应该区分。很遗憾实践一段时间下来我只能说他这话纯属扯淡。
    如果只有 Area 和 Resource ,那这两个分类也毫无意义,楼主用这两个词做目录名的前缀,而非父目录,说明你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一般人的 Area 不会超过 10 个,有太多方法可以让它们单独汇总,比如 Area 的分类用中文,Resource 用英文。这时就会发现,那我还不如用 101,232 这样的传统目录名前缀,第一位代表 A 或 R ,第二位还能做细分类用。
    BearCookie
        15
    BearCookie  
       2023-05-15 09:21:41 +08:00
    @hamsterbase #11 好的,谢谢
    l0o0
        16
    l0o0  
       2023-05-15 22:05:14 +08:00   1
    感谢输出,看完后,确实有一些收获
    djyde
        17
    djyde  
    OP
       2023-05-15 23:11:59 +08:00
    @ltltfuture obsidian 的组织结构不像 logseq 这样用块来组织,所以即使有双链,在 obsidian 里面并不能链接到整个 block, 而是一个文本片段。
    Fred0410
        18
    Fred0410  
       2023-05-18 10:02:08 +08:00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了
    unii23i
        19
    unii23i  
       2023-05-18 14:31:54 +08:00
    马一下
    aixin2019
        20
    aixin2019  
       2023-05-21 12:42:09 +08:00
    @neochen13 Cubox
    Anna1879
        21
    Anna1879  
       2023-06-03 18:42:30 +08:00
    @djyde #15 obsidian 现在已经可以连接到 block 了
    关于     帮助文档     自助推广系统     博客     API     FAQ     Solana     394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30ms UTC 05:27 PVG 13:27 LAX 22:27 JFK 01:27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
    ubao msn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