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群會不會傷腎?正解曝光!醫警告:這些人真的不能亂補
「不知道要補什麼?那就先選B群吧!」不少人在挑選保健食品時,總是隨手抓一瓶維生素B群,卻未真正了解它的功用。B群不只是提神,也與代謝效率息息相關;什麼人不適合吃B群?B群會不會傷腎?看看以下醫師分析。
不只是「提神」而已 B群是代謝的火星塞
許多人對B群的印象,停留在「吃了比較有精神」,或「熬夜時補一下」,但從代謝醫學的角度來看,B群的角色遠遠不止如此。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潔雯形容,B群就像是身體代謝引擎的火星塞,協助我們將食物轉化為可用的能量,參與的範疇更涵蓋情緒調節、自律神經運作、荷爾蒙平衡,以及脂肪的燃燒效率。
簡單來說,如果缺乏B群,即使攝取足夠營養,身體也無法有效「轉換」成能量。對於希望燃脂、瘦身、增加運動表現的人而言,沒有這個「轉換開關」,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看更多:最完整的B群功效、吃法曝光!B群什麼時候吃?這些天然B群食物吃起來
壓力大、睡不好 小心B群消耗更快
B群的另一項特性,是它在身體中的流失速度與壓力有密切關聯。陳潔雯說明,當一個人處於高壓狀態、睡眠品質差時,B群會加速被消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一感到疲倦、焦躁,就直覺想補充B群。事實上,這正是身體發出的代謝警訊。
此外,某些族群更容易處於B群不足的風險之中,例如女性在月經期間、貧血者,以及長期素食的人,可能會缺乏葉酸與維生素B12。這類缺乏不但容易造成疲勞、氣喘、皮膚蠟黃,甚至可能影響情緒與荷爾蒙平衡。
陳潔雯提醒,某些人即使飲食看起來正常,也可能因為基因突變,導致體內B群吸收與利用效率變差,造成潛在缺乏而不自知。
看更多:吃B群助代謝!起床吃還是睡前吃?營養師公開8種B群功效及食物
誰特別需要注意補充B群?
陳潔雯指出,如果你正進行以下這些健康目標,建議將B群納入日常營養策略之一:
正在控制體重。
想調整荷爾蒙狀況。
正在練習情緒穩定。
希望提升代謝效率。
什麼人不適合吃B群?4類人要特別留意
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一般健康人適量補充後,多餘部分會經由尿液排出,因此在建議劑量下使用,多半是安全的。不過,陳潔雯也提醒,有幾類人補充時需特別小心:
嚴重腎功能不全者:腎臟代謝水溶性維生素的能力較差,若長期高劑量補充,特別是維生素B6,可能在體內累積,增加神經毒性風險。
罕見代謝異常患者:如先天性B6代謝障礙者,必須在專科醫師指導下補充。
血液腫瘤或癌症患者:某些治療階段需控制葉酸、B12的攝取,以免干擾細胞分裂療程,須遵循主治醫師建議。
特定藥物使用者:像是長期使用抗癲癇藥、化療藥物的人,可能會因藥物交互作用而需調整劑量。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特殊疾病史,一般人適度補充B群是可以放心的;但若正接受癌症治療、有腎臟病或代謝疾病,則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劑量安全且有效。
看更多:常吃B群會上癮或產生依賴性?營養師解答!「這樣搭配」有助身體康復
吃B群會不會傷腎?
此外,還有一個最常見的疑慮是:「B群會不會傷腎?」針對這點,陳潔雯解釋,健康人服用正常劑量的B群不會傷腎,B群為水溶性維生素,正常攝取劑量下,多餘的部分會透過尿液排出,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
然而,若是腎功能已經出現明顯問題的人,身體無法有效代謝多餘的維生素,長期補充高劑量,特別是維生素B6,則可能引發神經系統副作用。因此,對於這類族群,更應由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補充、該補多少。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陳潔雯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一直打噴嚏代表什麼?快吃1食物 營養師曝:它是「天然抗組織胺」
生氣焦慮血管會「抽筋」!美研究證實「這動作」幫血管放鬆有效
流感、感冒病毒齊發怎麼辦?研究大推4大營養 保護呼吸道、腸道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45歲女從69kg減到60kg!多吃一餐反而變更瘦,秘訣在於「早上選這4樣食物」
一位45歲女性透過調整早餐習慣,在短時間內從69公斤降到60公斤,成功減掉9公斤。她身高165公分,過去雖有減重意識,但效果不佳。經過分析發現,問題關鍵在於「不吃早餐」。
姊妹淘 ・ 18 小時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21 小時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5 分鐘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8 小時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8 小時前
吃到毒蛋怎麼辦?營養師教4招安心排毒 5至7天可排出體內
毒蛋風波再起,許多民眾看到雞蛋檢出農藥「芬普尼」(Fipronil)殘留便慌了手腳,除了趕快檢查家中雞蛋外,也擔心如果已經將毒蛋吃下肚了該怎麼辦。近日,熊抱營養師珮淳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不需要過度恐慌,芬普尼可以在5至7天內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內。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營養師曝柿子隱藏功效 連吃12周「血糖、血脂都降」
秋天正是柿子盛產的季節,除了香甜可口,其實它還是科學實證的「代謝管理高手」。多項國際研究顯示,柿子富含多酚、膳食纖維、類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能協助抗氧化、抑制發炎、穩定血糖,甚至幫助體脂下降。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冬季火鍋陷阱多!他連吃3天 膽固醇從180飆到260
隨著氣溫下降,火鍋成為許多人的首選美食,然而過度享用可能帶來健康風險。一名患者連續3天吃火鍋後,總膽固醇從180飆升至260 mg/dL(正常值約200 mg/dL以下),更被檢查出輕度脂肪肝。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維生素B群需要每天吃嗎? 飯前還是飯後效果較好?
你的家裡是不是也常準備各種保健品? 其中B群相信是大家很熟悉的維他命補給品,但你知道該怎麼正確的服用B群、發揮最好的效果嗎?
Yahoo特別企劃 ・ 16 小時前
腳愈晚愈腫?專家嚴厲警告:這1種最危險 教你從水腫位置判斷身體問題
其實腳水腫是很常見的求救訊號之一!不只是循環差、沒運動,背後可能藏著身體失衡的根源。營養師高敏敏說明,水腫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不同的水腫類型,代表著不同的身體警訊!快來看看你是哪一型! 1、週期型水腫荷爾蒙變化或生活作息不規律,經期前後、熬夜常見,會覺得全身腫脹、沉重感明顯。 2、心臟型水腫心臟無力、血液回流不佳,水分容易滯留在下半身;特別是雙腳浮腫、晚上更明顯。 3、肝臟型水腫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合成不足,腹水、腳踝腫脹常見,易伴隨疲倦、黃疸等症狀。 4、血管型水腫長期血液循環不良要小心皮膚潰瘍。.急性:下肢突然紅腫、疼痛(如血栓).慢性:靜脈曲張、皮膚暗沉 5、淋巴型水腫手術後、腫瘤壓迫或先天性異常,常見於單側肢體腫脹偏硬、不易消退,伴隨消化慢、免疫力下降。 6、甲狀腺型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造成「黏液性水腫」,常見於臉部、眼皮、小腿前側腫脹較硬、不明顯疼痛。 7、腎臟型水腫腎功能異常導致尿蛋白流失(蛋白尿),水分與鈉排泄出問題,腫在眼皮、臉部、下肢,早晨特別明顯。 8、脂肪型水腫女性常見脂肪細胞異常堆積,導致下肢腫脹、痠痛、壓痛感,易與單純肥胖混淆。 吃對才能幫助消腫 高敏敏強調,想改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這樣吃燕麥不會瘦還會胖!紅色水果不補血 常見營養迷思大解密
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民眾對於飲食營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然而,坊間流傳著許多營養迷思,讓人難以分辨何者為真。營養師陳怡靜表示,這些迷思無所不在,常讓人感到困惑。她認為,透過正確的營養知識,搭配
健康2.0 ・ 1 天前
「3類食物」保護大腦!降低失智風險 營養師大推:提高專注力
許多人最怕老了失智,擔心記憶力衰退、生活無法自理。營養師薛曉晶提到,研究發現,採取健康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可降低失智風險約15%,認知障礙風險降39%,建議多攝取「莓果與葡萄皮、綠茶與可可、全穀豆類」,有助於穩定神經傳導、提升專注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體脂肪高導致維生素D被封存!醫揭9成台灣人濃度異常
維生素D濃度異常不僅影響骨骼健康,更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台灣近9成民眾維生素D濃度處於異常狀態,特別是肥胖者體內維生素D濃度往往更低。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女導遊「喘到走不動」竟心衰竭,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腹膜透析重拾自由:「睡得更香」出國也OK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幸福熟齡 ・ 7 小時前
賴士葆獻策補充保費「進帳480億」 石崇良:眼睛一亮
之前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改革方向,引發存股族反彈,也因為沒有事先和金管會徵詢,引發爭議。但昨天國民立委賴士葆提出,希望補充保費的收取天花板直接取消,也就是沒有上限,這樣可以讓健保一次進帳48...
華視 ・ 6 小時前
關節退化≠老化!研究揭「它」才是兇手:用護膝、鈣片沒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會開始感覺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蹲下去膝蓋就痠痛等困擾,醫師張家銘表示,這種情況未必是「年紀到了」,很可能是肌肉在流失。一篇國際研究指出,1/4的膝關節退化患者也有肌少症。因此,不只膝蓋單方面在退化,而是肌肉沒了、力量撐不住,才讓膝蓋越來越辛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