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救命食物」竟讓體內塑膠排出率大增34%!塑膠微粒恐致乳癌、生殖癌
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正悄悄在我們的生活中累積,從瓶裝水、外帶餐盒,到日常飲食,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可能早已進入人體,無聲無息地在腸道、腎臟,甚至腦部累積,帶來慢性發炎。最新研究發現,有特定種類的益生菌竟然能幫助人體排出這些塑膠微粒。
副乾酪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是塑膠微粒剋星
塑膠微粒污染一直是熱門的環保議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一項研究從784種益生菌中篩選出2種「塑膠獵人」:副乾酪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動物實驗顯示,服用這2種益生菌的老鼠,微塑膠排泄率提升34%,腸道內殘留的微塑膠量減少67%。此外,植物乳桿菌還能減少微塑膠可能引發的腸道發炎,降低發炎因子的表現。
張家銘表示,這些益生菌可以將塑膠微粒聚集在一起,再從腸道排出體外。雖然市面上可能難以直接購買到這2種菌株,但一些發酵食物如優格、泡菜等,也含有這些益生菌。
看更多:喝無毒水!譚敦慈只取「這時段」自來水煮來喝 喝山泉水、瓶裝水好嗎?
避免微波加熱塑膠餐盒 多喝水攝取膳食纖維
除了補充益生菌,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微波加熱塑膠餐盒,少喝瓶裝水,多喝水和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避免塑膠在體內累積。長期累積在體內的塑膠微粒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張家銘提醒,塑膠微粒可能引起發炎,影響腎功能,造成氧化並損害DNA,間接增加一些癌症的風險。此外,塑膠微粒中的塑化劑成分類似女性荷爾蒙,可能進一步誘發乳癌、生殖道癌症等相關癌症。
塑膠微粒恐影響神經系統 導致組織發炎壞死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也表示,塑膠微粒也被發現存在於腦部,可能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以及心血管疾病有關。至於塑膠微粒是否與癌症發展有關,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
柳朋馳強調,塑膠微粒作為一種外來物質,無法被人體吸收消化,沉澱在腦部可能導致組織持續發炎,進而造成組織壞死和器官受傷。
看更多:驚人研究:呼吸就能讓微塑膠跑進大腦!家中這些日用品你每天都在吸
雖然塑膠微粒與疾病的直接關聯性仍需更多驗證,但環境中塑膠微粒污染急劇上升的現象值得關注!這些微粒可能透過食物、水甚至呼吸進入人體,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健康。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更多健康2.0報導
快走逆轉骨鬆!2招強化臀中肌 甩下背痛、腰痛、屁股痛
生前存下小積蓄 這筆錢家屬放10年不領就充公
氫氣竟可從「廢塑料」中提煉!科學家發現「自給自足」新循環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有人天天用!家中4常見用品「恐折壽」專家警告:快丟掉
你的家中可能藏著看不見的健康危機!美國一名主打長壽與功能醫學的醫師警告,有4樣常見家用品可能悄悄影響荷爾蒙、睡眠與長期健康,建議應盡快移除,其中也包括許多人愛用的香氛蠟燭、空氣清淨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
心臟衰退有救了!橘子皮藏「救心」成分 1吃法重啟長壽基因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很多癌症康復者在打完化療針、戰勝癌細胞後,卻默默迎來一場「心臟衰退的第二人生」。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被暱稱為「小紅莓」的化療藥多柔比星(Doxorub
健康2.0 ・ 1 天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
牙別亂刷!醫曝動脈斑塊藏「口腔1細菌」 是心臟病幕後推手
許多人都認為,心臟病的主要元兇是油、膽固醇、壓力,但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表示,「可能是因為你沒好好刷牙」,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在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的最新研究說明,心臟病的「隱形推手」可能是細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五十肩不只肩膀問題!醫揭「恐怖真相」:身體整組都壞了
一般認為五十肩是肩膀不適,但醫師王思恒表示,最新醫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代謝失調」,由於女性在更年期前後體內雌激素大幅下降,導致關節囊容易發炎、疼痛、卡住。此外,甜食、精緻澱粉也會傷害血管健康,讓身體處於一種慢性低度發炎,高壓、熬夜會讓擾亂內分泌系統,加劇身體發炎程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只是皮膚過敏?慢性蕁麻疹讓她三度急診 呼吸困難險喪命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指出,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其中若症狀持續超過6週,就屬於慢性蕁麻疹。這類疾病並非單純過敏反應,而是與自體免疫失調有關,症狀包括「紅、腫、癢」,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就有個案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三度被送進急診室。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怎麼睡都不夠」恐非年紀問題 醫揭莫名疲勞6大警訊!
「怎麼睡都不夠、每天都好累!」這句話幾乎成了現代人的口頭禪。尤其是各行各業民眾經常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醫師提醒,若休息 睡眠飲食都正常,卻仍持續感到倦怠 莫名疲勞、頭暈、胸悶或情緒低落,應盡速就醫!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對抗癌中之王「胰臟癌」!中醫揭「3大飲食」傷害健康,教你日常養生3大關鍵防範
近期有許多新聞報導胰臟癌引起社會關注。這幾年,胰臟癌在台灣的發生率逐漸攀升,醫界普遍認為與甜食過量、油脂偏多、精緻澱粉三大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
姊妹淘 ・ 1 天前
慢性蕁麻疹恐奪命!她3度發作險進鬼門關 台大醫院主任示警:這不只是皮膚過敏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蕁麻疹不單純只是皮膚症狀,慢性蕁麻疹還有可能危及生命!56歲謝小姐就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導致呼吸困難,3度送急診,嚇得她現在藥不離身,就怕哪天又發病。皮膚科醫師提醒,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應該接受醫師的積極治療。謝小姐表示,自己從小就有慢性蕁麻疹的......
風傳媒 ・ 9 小時前
早起小心生病!這時間起床 中風、糖尿病、心肌梗塞風險增
早睡早起身體好?研究發現,太早起對健康反而不好,不但容易罹患高血壓,增加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機率,連糖尿病、憂鬱症風險也較高。 早起可能不健康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自古都說早起有好處,
健康2.0 ・ 1 天前
運動降血壓?沒吃「這些食物」效果等於零!超多研究推薦降血壓祕訣
壯世代最怕三高問題,很多人都聽說運動是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方法,但其實單靠運動可能效果有限。2017年發表於《AJCN》研究指出,運動搭配低鈉、高鉀與高蛋白飲食,才能真正發揮顯著的降壓效果。 營養師
健康2.0 ・ 20 小時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持續吃「深色莓果、豆製品」可改善
常覺得疲累、肩頸痠痛,可能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劉博仁醫師表示,長期慢性發炎會提高罹癌風險,而能夠每天改變發炎反應的方式,就是持續吃抗發炎食物,包括深色莓果、豆製品與十字花科蔬菜等。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原來喝熱牛奶真的助眠!醫師:規律喝,每晚多睡40分鐘
你可能有聽過:「睡前喝杯熱牛奶,能幫助睡眠。」現在醫學研究證實,這可不是偏方。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乳製品含有色胺酸、褪黑激素、乳蛋白胜肽,以及發酵乳中常見的益生菌,能促進大腦釋放γ-胺基丁酸(GABA),降低神經系統興奮度,幫助身體進入「安心模式」,讓睡眠自然發生。
鏡報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