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得癌症?腫瘤醫點名5大癌前警訊:身體快崩潰
以為體檢沒紅字就能安全下莊?當心身體已經「油盡燈枯」一場小病都能釀成大禍!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出神入化廖醫師」拍片分享,一位76歲的爺爺每天早上6點就出門去公園打太極拳,中午還會騎腳踏車去菜市場買菜,最近一次體檢報告也很正常,也因此常會和兒子開玩笑說:「我的身體比你還好!」(編輯推薦:胖在肚子的人更容易罹癌?從你「脂肪堆哪裡」看5種癌症風險)
然後在一次膽結石微創的小手術後,他突然發高燒、喘不過氣,肝腎功能急遽惡化,血壓更是低得量不出來,最後確診末期癌症。廖繼鼎醫師表示,這些「突然倒下」的患者,身體的健康電池早已被各種問題耗到剩下一格電,那些看起來正常的體檢數字和硬朗的模樣,其實只是外殼還亮著,裡頭的電池早已老化,這時一點刺激都有可能加速放電、讓整個人「垮掉」。
對此,廖繼鼎醫師整理出5個身體崩潰前的求救訊號,像是腸道菌失衡、慢性發炎、蛋白質攝取不足、生理儲備力見底及衰弱症,這些「癌前信號」都是身體最誠實,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徵兆,千萬不要等到身體透支了才後悔!
健康透支警訊1:腸道菌失衡
廖繼鼎醫師表示,當腸道中的好菌數量低於壞菌,身體就有可能進入發炎狀態、免疫力也會一點一點地被消耗,多項研究更指出,腸道菌的多樣性越低,罹患大腸癌、肝癌和胰臟癌的機率越高,而營養醫學博士劉博仁也曾引述國外資料說明,腸道菌群失衡的問題甚至可能比腫瘤出現還要早,是早期診斷癌症的關鍵指標。
好消息是,腸道的防禦系統是全身最容易被修復的!廖繼鼎醫師推薦多吃地瓜、燕麥和蔬果,多多補充天然膳食纖維,有利於幫助好菌「補糧草」繼續打仗;再來可以多吃發酵食物,例如優格、味噌、泡菜等含有好菌的食材,能夠幫腸胃道增加援軍;最後,每天花30分鐘走路、起來活動身體,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守住良好免疫力。(編輯推薦:不讓癌症、中風盯上你!專家曝1平價食材=天然抗病藥,降血壓還防骨鬆)
健康透支警訊2: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猶如身體裡「看不到的火」,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況下,會造成免疫系統忙不完,久而久之免疫功能失調,心血管疾病、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廖繼鼎醫師以美國心臟學會與期刊《Nature Reviews Cancer》的研究說明,慢性發炎被列為癌症的特徵,其中台灣人常見的牙周病,也屬於慢性發炎,而牙周病患者的癌症風險,更比一般人高出14~24%左右。
想要幫身體滅火並遠離癌症,除了定期洗牙、維持口腔健康,廖繼鼎醫師也建議多吃藍莓、桑葚和蔓越莓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同時保持心情輕鬆穩定,就能自然、有效地對抗慢性發炎。
👇
健康透支警訊3:蛋白質攝取不足
蛋白質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一旦體內蛋白質不足,免疫力就會大打折扣,影響身體對抗外來病原體的能力,再加上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織和細胞的重要成分,缺乏時會干擾身體的正常運作,甚至有可能增加慢性發炎或其他慢性疾病、癌症的機率。
那蛋白質應該怎麼吃呢?高雄榮總屏東分院的衛教文章建議,每餐都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尤其是最容易被忽略蛋白質的早餐,可以從多一杯牛奶、豆漿或加顆蛋開始,並以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1.1g蛋白質為主,70歲以上長者則建議每天應攝取每公斤1.2g的蛋白質。
健康透支警訊4:生理儲備力見底
廖繼鼎醫師形容,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顆健康電池,年輕時電量充足,怎麼熬夜、怎麼飲食不規律都撐得住,但隨著年紀增加、電池慢慢老化,等到70歲時可能只剩下不到7成的電力,最可怕的是,這顆電池不會提醒你「快沒電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長輩看起來健健康康的,但一遇到感染、壓力或手術等,電池電量就會瞬間歸零。
要是感覺到明顯體力變差、恢復速度變慢,或是消化越來越不好,就很可能是你的健康電池在發出低電量警訊,廖繼鼎醫師建議,這時候只要維持營養均衡、規律運動,甚至是多笑一下、和朋友聊聊天維持社交,就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幫自己的健康電池充電!
健康透支警訊5:衰弱症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各項功能也會跟著退化,有些長輩會出現嚴重的肌力下降、體重異常減輕,或總覺得提不起勁,而這些狀況又統稱為「衰弱症」。
台灣2010年的統計顯示,有衰弱症問題的長輩,罹患心血管疾病、肺病、腎臟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的機率會比較高,如果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衰弱症,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文章建議從5個指標來看:
非刻意的明顯體重減輕:過去一年內沒有特別減重,但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
自述疲憊感:一週有超過3天以上覺得疲倦或提不起勁。
肌力下降:握力測試落在研究族群最低的20%、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
行走速度變慢:研究族群最低的20%、<每秒0.8公尺。
低身體活動量:研究族群最低的20%、男性<每週383卡、女性<每週270卡。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工作壓力大,過敏又爆發?醫師:補充益生菌調整體質才是抗敏根本! 地瓜蒸好別直接吃!多1步熱量減半降血脂,最佳食用時機好瘦又順暢
其他人也在看

減重節食當心腸道壞菌暴增! 營養師:熱量攝取不要低於「這數字」
減重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很多人選擇少吃來減重。新研究指出,靠降低熱量來減重,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讓一種連醫生都頭痛的壞菌激增。 每個人的腸道有億萬隻腸道菌,且每個人都不同,高、矮、胖、瘦都有不同的菌相,那麼卡路里對於腸道菌有何影響?一篇刊登於《自然(Nature)》的研究給了答案。 低熱量減重 腸道功能衰退 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之一、德國柏林夏特里醫院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斯普蘭格(Joachim Spranger)和美國加州大學的團隊研究了80名更年期後、體重介於輕微過泡到嚴重過胖之間的女性,隨機分成2組,一組每天只吃800卡、為期16週,另外一組則是維持他們現有的體重。同時,在實驗前後都採集糞便樣本分析腸道菌相。 結果顯示,節食組的人腸道菌的數量減少、組成和代謝能力都改變了,「因為環境改變了,腸道菌為了吃到更多養分而調整自己的代謝能力,而且懂得儲存養分、不被人體運用,」研究成員之一的施瓦岑柏格醫師(Reiner Jumpertz von Schwartzenberg)說。 接著,研究人員把糞便樣本植入腸道菌已被淨空的老鼠中,結果被植入節食後糞便的老鼠,身體質量(BMI)少了10
康健雜誌 ・ 1 天前


研究:說話變慢、忘詞,哪個才是失智警報?多做一件事防腦退化
年紀愈大,說話愈容易忘詞,許多人認為這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前兆,加拿大最新研究卻推翻這個想法:「說話忘詞」是正常老化現象,「語速變慢」才更是失智警報。 與朋友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停頓,想不起來「正確的用詞」是什麼?這樣的「忘詞」現象,被許多人認為是失智前兆。然而,一則最新研究卻推翻這項認知──比起說話忘詞,「講話語速變慢」是更精準的失智指標。 專長高齡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灣巒醫院(Baycrest)與多倫多大學共同研究,針對125名年齡介於18~90歲受試者,進行3種不同項目的評估,包括:圖片識別、圖片描述、以及認知能力評估。 在「圖片識別」環節中,受試者會一面看著圖片、回答關於圖片的問題,一面聽見耳機中播放著干擾性詞語。研究人員想透過打斷受試者思考,評估他們是否能維持資訊處理能力、精準辨識圖片內容。而「圖片描述」環節則請受試者描述自己看到的2張複雜圖片,再運用人工智慧軟體,針對受試者語速、停頓思考的程度,進行語言表現分析。 最後,研究再針對每個受試者進行大腦的「執行功能」評估。執行功能是了解大腦退化程度、失智風險的重要指標,一個人的專注程度、避免分心的能力、以及處理衝突性訊息的能力,都會影響
康健雜誌 ・ 1 天前
男護士為減輕工作量!替病人注射「死刑用鬆弛劑」 半年內害死10病人
德國一名護理師因上班想偷懶、不想照顧病患,竟對病人注射高劑量的鎮靜劑、止痛藥,甚至還注射用於美國死刑的肌肉鬆弛劑「咪達唑侖」(midazolam),至少造成10多名病患喪命,因涉嫌謀殺罪,遭法院判處無期徒刑,且終身不得假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投縣府赴台北參展TCCF文化創意會強力宣傳
由文化內容策進會舉辦的2025TCCF文化內容創意大會是亞洲最受矚目的內容產業盛會,自大會2023首度開放縣市協拍單位參加,南投縣政府即以「南投拍片好所在」為主題參展,今2025三度參展,展現更強大的企圖心,在大會活動亮點「沙龍舞台」,以「我們做到了Wemadeithappen」Slogan為主軸簡報,在舞台上闡述南投協拍效能,以質量兼具的豐富實績,除了擄獲眾多業者青睞,更吸引文化部長李遠到展位瞭解縣府協拍流程。縣府新聞及行政處長蔡明志表示,2023即以「南投拍片好所在」為主題首度參展,2024更加大宣傳力道二年多來成功吸引包括美國、新加坡、印尼及國內外影視音業者七十餘個劇組洽詢,表達至南投取景拍片的合作意願,其中更達二十八個劇組完成拍攝上映,今年十月三日上映,主要場景在 ...
台灣新生報 ・ 20 小時前

觀光吊橋荒廢成「山林裡的千萬垃圾」 南投縣府回應了
南投縣竹山天梯、信義琉璃光之橋、中寮龍鳳瀑布空中步道,因風災受損封閉,挨批「山林裡的千萬垃圾」。縣府表示,龍鳳瀑布步道因河谷岩盤變位影響安全封閉,公所將編預算拆除;而竹山天梯、琉璃光之橋修繕中,未來將串聯周邊景點推遊程。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民歌創作天后邰肇玫「10年前罹患子宮內膜癌」 親揭抗癌血淚歷程
2025「臺北大巨蛋·民歌大團圓」11月22日將重磅登場,12日舉辦彩排,由民歌創作天后邰肇玫領軍,一舉號召南方二重唱、唱紅〈秋蟬〉的楊芳儀+徐曉菁、及「大學城」重唱組合-林佳蓉+許淑絹三組跨世代經典二重唱組合攜手同台,在重現華語女聲最動人和聲記憶的同時,更邀來闊別民歌舞台30年的芝麻(陳艾玲)驚喜加入,八人共組期間限定超強女力戰隊「八仙合韻」,將以天籟合聲及滿滿的民歌大團圓情誼,掀起全場最動人的經典共鳴。
林政平|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1 天前
45歲女從69kg減到60kg!多吃一餐反而變更瘦,秘訣在於「早上選這4樣食物」
一位45歲女性透過調整早餐習慣,在短時間內從69公斤降到60公斤,成功減掉9公斤。她身高165公分,過去雖有減重意識,但效果不佳。經過分析發現,問題關鍵在於「不吃早餐」。
姊妹淘 ・ 19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9 小時前
不只蛋白質!運動後「必吃1物」 否則肌肉流失、慘復胖
增肌減脂蔚為風潮,許多減重者非常害怕碳水化合物(醣類),但營養師游承逸表示,減重者若不吃醣類,搭配長時間有氧運動,一段時間後,體重確實會下降,但也發生「肌肉流失」的悲劇,且很快遇到減重停滯期,甚至接著復胖。因此,不只減重者,正進行健身的人都應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醣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3 小時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5 小時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4 天前
吃到毒蛋怎麼辦?營養師教4招安心排毒 5至7天可排出體內
毒蛋風波再起,許多民眾看到雞蛋檢出農藥「芬普尼」(Fipronil)殘留便慌了手腳,除了趕快檢查家中雞蛋外,也擔心如果已經將毒蛋吃下肚了該怎麼辦。近日,熊抱營養師珮淳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不需要過度恐慌,芬普尼可以在5至7天內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內。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柿子怎麼吃更健康?專家揭柿子三大「隱藏功能」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11月後秋意漸濃,柿子除了是秋天盛產的水果之外,對身體也有許多好處。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發文分享,許多人以為柿子甜度高會導致血糖飆升,但其實柿子經過多項研究證實,不只能幫助人體抗氧化、對抗慢性發炎,更能穩定血糖並精準調節血脂。對於糖尿病、高血糖、代謝症候群來說,是秋冬「護心、護肝、抗發炎」的黃金選擇!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