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後狂漱口竟NG?你可能從小搞錯的4個潔牙觀念,難怪越刷越蛀牙
刷完牙後漱口把泡沫吐乾淨再正常不過,但這麼做竟然有可能增加蛀牙的機會?根據英媒《BBC》報導,英國伯明翰大學牙科學院教授、牙醫師普拉文(Praveen Sharma)表示,英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患有牙齦相關疾病,其中牙齦出血就是警訊之一,而這些通常和刷牙刷得不夠仔細脫不了關係,像是刷牙後立刻漱口、吃完飯馬上刷牙等,都是常見的刷牙地雷。(編輯推薦:口臭、刷牙流血注意!口腔壞菌恐惹3倍胰臟癌風險,北榮醫4招掃毒護命)刷牙迷思1/刷完牙馬上漱口把泡沫吐掉才正確?
刷完牙後馬上漱口是多數人的習慣,但普拉文博士提醒,如果馬上漱口,容易沖走牙膏中能保護牙齦、預防蛀牙的氟化物,而過去一項隨機對照測試也發現,4~7歲的學齡前兒童刷牙後不太漱口,以及刷牙後認真漱口相比,能夠減少26%的牙縫蛀牙問題。
那刷完牙該怎麼做?
如果刷完牙後跳過漱口的步驟,的確能夠留住較多的氟離子、降低蛀牙的風險,但黃偉家牙醫師曾拍影片表示,這並不代表漱口就是錯誤的!因為研究指出,少量漱口和完全不漱口,帶來的防蛀效果其實差不多。
所以,如果從小就習慣刷完牙漱口的人,可以減少漱口的水量,或是像橙蒔美學牙醫診所院長黃文龍牙醫師建議,將牙膏的量改成一顆碗豆大小,或改用沒有特殊氣味的牙膏,這樣使用少量的水漱口,或是不漱口,都能比較快適應。
刷牙迷思2/吃完飯馬上刷牙才能維持口腔清潔?
吃完飯後牙齒卡菜渣、卡肉屑,好想趕快刷牙清乾淨,但全民健康基金會提醒,飲食後口腔內會呈現酸性、牙齒表面會軟化,這時候要是馬上刷牙,反而容易讓琺瑯質被破壞,特別是喝了果汁、咖啡等酸性物質含量較高的飲品。(編輯推薦:吃飽飯別立刻喝茶、刷牙!飯後4件事超傷身,腸胃痙攣、牙齒敏感都來)
那吃完飯該怎麼做?
黃斌洋牙醫師曾受訪表示,剛吃完飯後不要馬上刷牙,可以先用清水漱漱口,或是喝杯白開水,等過了10~15分鐘再刷牙,可以降低對牙齒的傷害。至於應該在吃早餐前刷牙,還是吃完再刷牙?黃斌洋牙醫師建議,晚上睡覺時口水分泌較少、口腔自淨能力降低,因此累積了不少細菌,所以建議吃早餐前先刷牙,才不會把細菌吃下肚。
👇
刷牙迷思3/一天刷好幾次牙,但每次刷得很快也沒關係?
有些人認為一天刷牙好幾次就是乾淨,卻忽略掉每次刷牙的步驟和時間最為關鍵,據國健署統計,有超過7成的人每天都會刷牙至少2次,但卻有將近9成的人罹患牙周相關疾病。英國牙科專家普拉文博士強調,刷牙應以「重質不重量」為原則,若每次都刷得又快又急,倒不如一天認真刷一次,保護牙齒的效果更好。
那每次刷牙應該刷多久?
刷牙刷得太快容易導致清潔不徹底、刷得太久又可能使琺瑯質磨損,每次刷牙時間最好控制在2分鐘左右,並且以貝氏刷牙法,將牙刷向牙齦以45度角輕壓、並把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處,按照牙齒外側、咬合面和內側的順序,每次刷10~20下,就能維持牙齒清潔。完成之後別忘了搭配牙線清潔牙縫,這樣一套完整口腔護理的時間大概會需要5至10分鐘喔!
刷牙迷思4/只要是牙膏,都有預防蛀牙的效果?
市面上有各種牙膏類型任君挑選,像是美白、抗敏感、護齦和強化琺瑯質等功效應有盡有,但普拉文博士提醒,如果要預防蛀牙,就要好好挑選牙膏,並不是效果越豐富或是越貴的牙膏越好,而是看牙膏中有沒有能夠預防蛀牙的成分,否則可能讓你刷再多再勤都沒用。
那牙膏應該怎麼選?
一般如果要預防蛀牙,建議選擇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對氟化物過敏者除外)。衛福部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牙醫聯盟(FDI)、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等,都認為使用氟化物防蛀牙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而根據最新牙科實證醫學研究顯示,建議挑選含氟牙膏的含氟濃度要至少1000 ppm,每天至少使用2次含氟牙膏。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使用含氟牙膏,可以局部地讓氟化物停留於口腔中,直接針對牙齒或牙菌斑發揮防齲效益。奇美醫院的衛教文章也介紹,含氟牙膏可與牙齒琺瑯質結合,有助於強化牙齒、降低蛀牙風險。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工作壓力大,過敏又爆發?醫師:補充益生菌調整體質才是抗敏根本! 地瓜蒸好別直接吃!多1步熱量減半降血脂,最佳食用時機好瘦又順暢
其他人也在看

研究:說話變慢、忘詞,哪個才是失智警報?多做一件事防腦退化
年紀愈大,說話愈容易忘詞,許多人認為這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前兆,加拿大最新研究卻推翻這個想法:「說話忘詞」是正常老化現象,「語速變慢」才更是失智警報。 與朋友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停頓,想不起來「正確的用詞」是什麼?這樣的「忘詞」現象,被許多人認為是失智前兆。然而,一則最新研究卻推翻這項認知──比起說話忘詞,「講話語速變慢」是更精準的失智指標。 專長高齡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灣巒醫院(Baycrest)與多倫多大學共同研究,針對125名年齡介於18~90歲受試者,進行3種不同項目的評估,包括:圖片識別、圖片描述、以及認知能力評估。 在「圖片識別」環節中,受試者會一面看著圖片、回答關於圖片的問題,一面聽見耳機中播放著干擾性詞語。研究人員想透過打斷受試者思考,評估他們是否能維持資訊處理能力、精準辨識圖片內容。而「圖片描述」環節則請受試者描述自己看到的2張複雜圖片,再運用人工智慧軟體,針對受試者語速、停頓思考的程度,進行語言表現分析。 最後,研究再針對每個受試者進行大腦的「執行功能」評估。執行功能是了解大腦退化程度、失智風險的重要指標,一個人的專注程度、避免分心的能力、以及處理衝突性訊息的能力,都會影響
康健雜誌 ・ 1 天前
減重節食當心腸道壞菌暴增! 營養師:熱量攝取不要低於「這數字」
減重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很多人選擇少吃來減重。新研究指出,靠降低熱量來減重,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讓一種連醫生都頭痛的壞菌激增。 每個人的腸道有億萬隻腸道菌,且每個人都不同,高、矮、胖、瘦都有不同的菌相,那麼卡路里對於腸道菌有何影響?一篇刊登於《自然(Nature)》的研究給了答案。 低熱量減重 腸道功能衰退 歐洲最大的教學醫院之一、德國柏林夏特里醫院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斯普蘭格(Joachim Spranger)和美國加州大學的團隊研究了80名更年期後、體重介於輕微過泡到嚴重過胖之間的女性,隨機分成2組,一組每天只吃800卡、為期16週,另外一組則是維持他們現有的體重。同時,在實驗前後都採集糞便樣本分析腸道菌相。 結果顯示,節食組的人腸道菌的數量減少、組成和代謝能力都改變了,「因為環境改變了,腸道菌為了吃到更多養分而調整自己的代謝能力,而且懂得儲存養分、不被人體運用,」研究成員之一的施瓦岑柏格醫師(Reiner Jumpertz von Schwartzenberg)說。 接著,研究人員把糞便樣本植入腸道菌已被淨空的老鼠中,結果被植入節食後糞便的老鼠,身體質量(BMI)少了10
康健雜誌 ・ 1 天前每天刷牙不夠 他少1步驟「看牙醫噴3萬」 過來人苦勸
許多人為了避免蛀牙和昂貴的牙科治療費用,飯後都會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一名男子表示,平時只刷牙,從未使用牙線,沒想到蛀牙嚴重到需要抽神經,治療費用高達3萬元,貼文引發2.8萬網友熱議,一票人表示使用牙線和牙間刷很重要,牙醫師也提醒,刷牙應搭配牙線與牙間刷使用,才能徹底清潔牙齒與牙縫,有助維護口腔健康,避免日後產生高額醫療費用。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拒絕洗腎!愛吃9好食腎臟會感謝你,日權威「護腎回春湯」逆齡補元氣
你知道嗎?台灣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人正面臨腎臟病危機,更嚇人的是,超過9成早期患者毫無自覺,一不小心,就可能一步步走向洗腎命運。日本腎臟權威上月正博醫師指出,日...
早安健康 ・ 1 天前
比慢性病可怕,「孤獨」殺傷力如每天15根菸!醫4招教你活出健康獨立老
提到「孤獨」,您腦中浮現的是「好寂寞」還是「沒人聊天」?別以為孤獨只是情緒低落那麼簡單,研究發現,孤獨對身體的傷害,竟可與「一天抽15根菸」相提並論,不僅讓心臟...
早安健康 ・ 1 天前

下雨衣服曬客廳錯了!正確5招室內衣物速乾法:小心細菌暴增100倍
鳳凰颱風襲台,各地迎來猛烈的降雨,尤其宜蘭地區的降雨量還「紫爆」最高破1,000毫米。大雨下不停,最讓人困擾的就是衣服怎麼曬都曬不乾,晾在室內還會散發出陣陣悶臭...
早安健康 ・ 1 天前
別小看拼圖遊戲 研究證實:降低中風、失智和憂鬱風險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今日在臉書發文指出,2025年刊登在《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雜誌》一項研究,由美國麻省總醫院與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團隊進行,分析多篇針對中風、失智與憂鬱症病例的綜合研究,共歸納出17個常見且重疊的風險因子。在17項危險因子中的最大宗是高血壓,其次為嚴重腎...
CTWANT ・ 18 小時前
本來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得癌症?腫瘤醫點名5大癌前警訊:身體快崩潰
以為體檢沒紅字就能安全下莊?當心身體已經「油盡燈枯」一場小病都能釀成大禍!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出神入化廖醫師」拍片分...
早安健康 ・ 1 天前
10年口臭男突爆心臟痛急送醫 原因竟是「牙周細菌」侵襲!
一名男子長達10年未進行牙齒檢查,日常雖有刷牙習慣但忽視洗牙的重要性,導致嚴重口臭問題。在妻子不斷抱怨下才前往就診,檢查發現他罹患重度牙周病,更嚴重的是,牙周細菌已經透過血液循環進入心臟,引發急性心內膜炎。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4 天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台灣成人高血糖盛行率破12% 五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健康新警訊!國健署今(13)日指出,根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達到12.8%,凸顯血糖健康已經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提醒民眾,糖尿病前期個案唯有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才能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國際糖尿病...
匯流新聞網 ・ 19 小時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