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12 自由自由)
著影《艋》叫座,皮寮光潮,相刻商品跟著大,入柏林影展,海外版手,我的想法只有一:又是一部抱本土、於台文化抱持信心的成功案例!跟年前的《海角七》如出一。
日前看到《艋》片李烈台影是否全力打入中市的回答非常乾脆:「部片子一始,就想著中市。」句和《海角七》演魏德在媒的理念一模一。很多人都以所打入海外市成「化」就是去迎合外市,尤其是用力迎合最大的市如中、美就能成功,《艋》《海角七》的例子告我,所真正成功的化要反想,即「在地化」固有的特色,才能凸不同之其他家有所隔,吸引不於文化圈的人一探究竟,影、食、光都是般。
台然是多元文化意十足的社,文化意一直未能成功的原因,正是我於自身的文化缺乏信心,自差人一截,所以思考的都是怎迎合人,而不是自己。
中名早期的作品《大高高》、《活著》、《秋菊打官司》述中村小人物的故事,充人文,得一致好,成名後拍了部迎合西方市、拍西方人看的武片《英雄》、《十面埋伏》、《城金甲》,面,特效,明星大牌,但是不及早期的作品,早期作品呈的中村生活、文革悲、共社面貌正是其他家有的文化特色,吸引影迷一探究竟的主因。
只要故事自然能吸引人,唯有先在地化做好才有化的可能,台是充故事的地方,希望《艋》的成功,起更多影人挖掘的故事。
文章定位:
人(392) | 回(0)| 推 (
0)| 收藏 (
0)|
寄 全站分:
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