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员首先需要的是共性
 
 最近,有争议的所谓个性官员不断闪亮登场,从李金华到潘岳,从薄熙来到张保庆,从王岐山到李宪生,特别是新荣升为副省长的仇和,一时又成为舆论热议的对象。
 有人为所谓的个性官员升官大声叫好,认为对个性官员的认可,是一种开明和进步。
 
 不过在下认为,官员首先需要的是共性。政府官员的共同特性就是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廉洁奉公。官员依法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共性。而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坚决性和准确性上,在为人民服务的全面性和彻底性上,在廉洁奉公的廉洁程度上,因各人不同而有现出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差别是客观存的,其中好的应当得到表彰。差的则应当批评教育甚至处罚。
 
 如果政府官员在上述三点上没有共性,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就大有问题了。某些所谓的个性官员。其个性的独特之处,似乎不在于能坚决地准确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反而是在于敢不依法行政和不依法办事,在于敢于“打擦边球”钻政策法律的空子,在于敢于阴奉阴违欺上瞒下。
 改革不就是要改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吗?真要改革就应当通过立法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代之以新的法律法规。改革不等于可以不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自行其是吧?如果大家都打着改革的旗号各搞一套,那将会是个什么后果?作为政府行政官员,其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国家规定,法无明文不可为,依法行政是基本准则,也是刚性的原则,不允许有什么“个性”。国家法律法规对公民如何办酒席并没有禁止性规定,一个地方政府官员有什么权力来禁止?这不是滥用职权是什么?精英们说取消强制婚检是体现了人性化,可是对限制公民酒席桌数却又大加赞赏,这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把国企卖光,把学校幼儿园卖光,把医院卖光,这就是“个性”?试问地方政府是否有此职能?如果无止职能,岂不又是滥用职权?
 如果改革就是不要依法行政不要依法办事,大家都可以按“个性”办事,事情办好了或者暂时表面上看事情好象办好了,鸡的皮上去了,干部升官了,倒也皆大欢喜。不过如果事情办坏了或是过一段时间不良后果显现出来了,倒霉的是谁?还不是国家和老百姓吗?
 
 “个性”官员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政府的职能不清,责任不明,政府官员思想无准则,行为不规范,是执政能力不强的表现。如果说某些“个性”官员确实取得了一些“政绩”,是抓到老鼠的“好猫”,那么华西村,南街村算不算抓到了“老鼠”?为什么吴仁宝,王宏斌不能升官呢?
 附:
 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从张云泉局长说起 
 
 据媒体对泰州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报道,张局长说过,“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看来张局长把做人看得比做官更重。以前也听说过“先做人,后做官”这样的话,意思也差不多。总之是很看中做人,而不太看重做官。 
 
 问题是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指李玉和。现在还有人愿意做李玉和这样的人吗?据精英们说,现在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精神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用体育明星来代替了。所以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很值得研究一下。 
 
 同样是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实在太大了。以什么样的人作为榜样呢?这年头做人也难。电影明星刘晓庆阿姨有句名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张局长所幸不是女人,但现在也是名人了,会不会也有做人难的问题呢?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有的人很会做人,对他来说做人也就不难了。只怕是不会做人。也许张局长也是个会做人的人吧?在下认为,做人难,做男人更难,做无权无钱无名的男人难上加难。这是在下的体会,不知各位看官以为然否?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说一个人“很会做人”,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话,有暗讽此人圆滑世故,长袖善舞之意。而说一个人不会做人,则是说此人不通人情世故,死人头,夹生,脑子进水。现在社会上流行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又是一套的风气,做人头脑太直,不会顺风使舵,往往就吃不开。一切按规距办事,一切都讲原则,肯定是寸步难行,要碰得头破血流。不懂得行规,不懂得潜规则,不懂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懂权钱交换,不懂说一套做一套,要想做人,难矣! 
 
 举例说吧,清明前后,新茶上市了,照例会有人送茶叶到机关来,每人一份。你要不要?如果要当死人头,硬不肯收,别人会怎么说你?“假正经,头脑滑丝,摆什么谱!”做人就难了吧?弄不好还会被人家打击排挤穿小鞋,日子可就难过了。风气如此,有什么办法呢?一些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不是开设了581(我不要)专用帐号吗?收了人家的好处费,公开上交是会得罪人的,所以让你俏俏存入专用帐号,这样你既可以保持廉洁,又好做人。可见要做好人,难呀。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社会风气决定着人们的做人取向。在意识形态上长期处于不设防状态,一任精英们鼓吹自私自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这类人类思想的垃圾意识。在“要钱不要脸,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下,你要做白求恩、焦裕禄、雷锋这样的人,恐慌怕要有相当大的勇气顶住精英们的嘲笑和社会的白眼才行吧? 
 
 清末遣责小说“20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我佛山人),也写过一些讽剌寓言,现摘一篇改写成白话如下。文学作品而已,请不要乱挂勾为盼。 
 
 猫虎对话 
 
 虎:猫老弟,几天不见,你怎么瘦成了这个样子? 
 
 猫:哎,虎大哥,我已经好多天没找到吃的了。 
 
 虎:你怎么不去捉老鼠呀? 
 
 猫:唉,虎大哥,你不知道, 那帮鼠辈不知怎么,个个都会钻营,一个个都成了高官厚禄的权贵,叫我如何敢吃它? 
 
 虎:老弟,我也多少天没吃东西,现在眼看也要饿死了! 
 
 猫:大哥你不是吃人的吗?为什么不去吃人呢? 
 
 虎:哎,别提了,你看现在那些衣冠楚楚者,有几个是有人味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