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合作组织看中国结盟的动向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颇有“台词”秀,其中一句台词“中国一直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就博得了世人不少慷慨的掌声。但实践证明,这些自我约束的外交政策所获得的掌声,只能浪得虚名,没有给国家利益带来真正的实惠,所谓弊多利少,目前,中国正处在“崛起”与“遏制”的相持阶段,中国真正要想做大做强,即要依靠内力,又要借助外力,而结盟便是不可忽略的外力,所以,中国要借上海合作组织这块试验田,推而广之,广而用之,为国家长远的安全乃至生存战略服务。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说: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保证本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发展;该组织成立五年来的历史说明它“不辱使命”,充分证明了其生命力;他还说,上海合作组织已做好准备促进与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的斗争,解决毒品贩运和其他地区问题。从上述的言词中,我们可以分析认为,中国对结盟运动的看法,有所改变,至少,中国已意识到结盟是大国之间博奕的利器。
 二、结盟的意义和作用:
 1、 历史意义:何谓结盟?韩非子《五蠹篇》是这样解释的:“纵者,合众弱
 以攻一强也”,其策略是联合多数,通过共同行动来抗衡强国,以谋求自己安全利益,避免被大国吞食。早在中国的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结盟组织的运动,首创人便是燕国人苏秦,他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当时战国七雄,一秦独强,为对抗强秦,苏秦提出合纵策略,他挂六国相印,担任纵约长,率齐、燕、韩、魏、赵、楚六国,结为同盟,团结一致,合纵抗秦,曾在一个时期内取得了成效,使秦国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敢冒然侵犯六国,其合纵策略维持了六国安宁达百年之久。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美、英、中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宣言”,形成了反法西斯联盟,孤立和打击当时最强的德国,最终同盟国赢得了这场战争,毛主席对二战评价时指出:“反法西斯同盟的人民的努力使打倒法西斯成为可能”,从而论证了结盟这一巨大的历史意义。
 2、 现实意义:当今世界,从国际关系的格局来看,现实世界实际存在相互
 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方势力,即美国代表超强一极,中俄代表次强一极、北约代表又次强一极,形成了“三点共一局”的态势,可以说,后冷战时代新一轮明争暗斗图形渐显轮廓,如一个国家继续坚持单打独斗的战略思维观,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纵观全球,三方势力竞相争锋,华沙组织虽已作古,但北约组织却是“小荷已露尖尖角”,它强劲的势头越来越猛;美国依然一强独大,它与英国日本以色列合纵,开始用分化、瓦解、恐吓、威逼等组合手段,打压弱国,遏制强国,非法操纵国际事务,占据国际主导地位,中国面临如此困境,应尽快抛弃不结盟的陈旧观点,不失时机地抓住结盟这个外力为我所用,除了上海合作组织外,应广泛地开展世界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更多的国家结成多边的、多向的、多地区的国际同盟组织。同时,优先考虑和俄罗斯靠近,进一步地探讨中俄结成军事同盟的可能性,因为中俄的外部环境正日趋成熟,俄中关系正处于“哥俩好”的时期。近来中俄关系可谓好戏连台,如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胡锦涛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中俄两国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这一系列的好戏,正不断地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推向纵深。针对中俄关系加温,日本《产经新闻》说,日本政府担心中俄接近,因为可能会形成对日包围圈,动摇日美的同盟关系。如真若该报所说的那样,岂不是正中我们的下怀?中俄结盟的好戏还没开场,就被戏迷看好!的确,中俄结盟的条件已趋成熟,而结盟的价值和意义重大又深远,第一,可以有效地制衡并发展东方与西方的多边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从军事上来看,目前国际局势的一大特点是美国主导世界,而中俄两国一旦结盟,即可反制和削弱美国对中俄的围堵和遏制,又能对北约起到震摄作用。第三,中俄两国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共利双赢。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外交政策不要再抱着教条不放,如果一厢情愿地作茧自缚,自套枷锁,那只能受制于人,遭人嘲弄。为今之变,要从国家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考量,用战略的眼光去看问题、看世界,看对手。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是,今年日本将与美军推出“山樱”联合军演,携手操练“如何抢回遭受外来入侵的西南孤岛”,把假想敌锁定为“中国”。据日本军方人士透露,日美同盟加速提升军事实力,“包含着抗衡中俄发展的军事”,由此可见,日美结盟是超意识流的,日美同盟的战略作用也日益突出,它对中国的遏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中俄结盟,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还有必要性,如果中俄联手,一定会为建立新型国际组织做出很好的范例。笔者认同,在本世纪的国际秩序中,建立多国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机制利大于弊,通过国际间的结盟组织,不仅可以在该组织框架内就地区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合作与协调,同时也可以借此确立各自在多极化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三、对于结盟组织的反思:再以战国时代合纵术为例,合纵抗秦,几合几散,
 终未成大气候,分析成败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六国利害关系各不相同,六国没有团结统一的意志,彼此之间相互利用,猜忌,加上秦国以各种手段从中破坏、瓦解,致使合纵随之崩溃,但这并不是说这一谋略运用不当,相反,它恰恰说明了,六国没有很好地坚持这一谋略,而非是这一谋略不奏效,其实,合纵术在当时是六国抵抗强秦的唯一上策,而合纵谋略使六国维持了百年之久,便是最好的说明,以至后来有谋之士也都积极推行这一谋略,便发挥了这一谋略的巨大作用,当然,这是有史可证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联吴抗魏,舌战群儒,最终使孙权采纳了自己的建议:“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于是吴蜀在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场“火烧赤壁”的大戏,致使曹操落得个兵败走华容的狼狈下场,遂教蜀吴联手抗魏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结束语:《战国策》中说:“安民之本,在于择交”,如何运用好结盟这个利器,关系到中国谋求发展、生存、安全的大事,而结盟这一模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相信聪明的中国人,能独悟其理,高人一等 
    文章定位:
         人(59) | 回(0)| 推 (
0)| 收藏 (
0)| 
寄 全站分: 
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