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v 不保证能收到参数里缓冲区大小的数据,譬如说
int n = recv(client_socket, buffer, sizeof(buffer), 0);
假设 buffer 的大小是 16 个字节,如果客户端发送 8 个字节,recv 就返回 8
现在我的包结构是 包长度( 2 个字节) + 包体(可变长度) 程序先接读 2 字节包长度 ushort package_size; int n = recv(client_socket, ( byte *) package_size, sizeof(package_size), 0);
这个 n 会不会少于 2 如果有这个可能,那么岂不是要重复 recv ?好像很麻烦
![]() | 1 codehz 2023-04-16 19:49:53 +08:00 via iPhone 所以不是有 MSG_WAITALL 选项给你用吗) 不过一般来说不会只给 2 字节就 wait ,因为这意味着至少要读取两次才能把一个包读完( 通常是给个足够大的 buffer ,然后不停的调用 recv ,直到够用为止,很多时候反而会减少总 syscall 数量 |
![]() | 2 eastphoton 2023-04-16 21:25:41 +08:00 可能 |
3 hankai17 2023-04-16 21:37:27 +08:00 if n < 2 就继续监听读 直到读到长度 |
4 cnbatch 2023-04-16 21:50:30 +08:00 TCP 是流,消息边界需要自己拆。n 确实可以少于 2 。 数据量少的时候,也许收 /发的数据看起来都是老老实实的,不多不少刚刚好。但数据量大或者受到网络延迟、丢包重传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难以保证每次 recv 收到的数据大小都一样。 例如发送端分两次分别发出“8ABCD” “EFGH”,接收端既有可能会分两次收到“8ABCD” “EFGH”这两段,也有可能会一次性收到“8ABCDEFGH”拼起来的一长串,甚至还可以是“8ABCDEFG” “H”。 所以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循环调用 recv ,自己设好边界规则逻辑,自己从 TCP 流拆出并重新组合成实际想要的数据。 |
![]() | 5 liuguangxuan 2023-04-16 21:53:28 +08:00 是这样的。 不止包长度( 2 个字节)有这个问题,包体也有这个问题,都需要不断的重复调用 recv 来等到所需要的字节长度数。 或者建议直接使用成熟的通信库或者一些消息队列,如 libevent 、grpc 、brpc 等。 |
6 alikesi 2023-04-16 22:37:17 +08:00 via Android 没必要分开读,这样的话就是理想情况下你都要读两次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包。 |
7 artnowben 2023-04-16 22:44:50 +08:00 TCP 数据是按照 IP 报文来发送 /接收的,IP 报文的 MTU 是 1.5K ,所以大概一次通讯后,数据头部和部分 body 已经在内核里了,至于上层一次调用 recv 取出多少是你自己的事情。 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 TCP/IP 的细节,可以读一读实现的源码,dperf 是专门正对性能测试的一个实现版本,比较精简,容易读,方便调试,国内大厂都在用。 https://github.com/baidu/dperf/ |
8 bg7lgb 2023-04-16 23:03:02 +08:00 开缓冲区,把数据接收读进缓冲区,再进行解包。 |
![]() | 9 darkengine 2023-04-16 23:49:07 +08:00 ![]() 又到经典的 TCP 分包与粘包问题时间。 |
![]() | 10 yolee599 2023-04-17 08:59:45 +08:00 via Android 1 楼正解,一般是用一个 512 或者 1024 的 buffer ,反复读取,用状态机,读取到数据的时候就取出来解析更新状态机 |
11 emperinter 2023-04-17 09:53:52 +08:00 发送端可以发送两次,一次发送数据长度用于数据接收判断,一次发送完整数据 |
12 julyclyde 2023-04-17 11:30:05 +08:00 https://docs.python.org/zh-cn/3/library/asynchat.html 虽然这个马上要淘汰了,不过还是建议学习一下 |